400-0080-960 登录  |注册
选址中国 > 资讯 > 招商引资 > 产业园“零租金”风暴还要刮多久?

产业园“零租金”风暴还要刮多久?

2025-08-26 来源:大碗Pro 作者:拓海

现在全国好些个城市的产业园区都开始“打折式招商”了!


01

全国各地出现“零租金”产业园


最近半年内,一场“零租金”产业园风暴席卷全国各地。各地地方国资纷纷拿出镇宅之宝一般的优质物业,向特定科技企业敞开大门,免租期短的两三年,长的能干到五年。


当然,不同城市政策不尽相同:


像北京的“中关村AI北纬社区”,对新注册的AI企业给予“两免三减半”支持,对高校成果转化项目,免租期可长达3年;


像广州的开发区、黄埔区一次性统筹调配了15万㎡的国企产业空间试点“零租金”,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享受2-3年的租金全免;


像上海临港最近推出的“超级个体288行动”,首期启动10万㎡创业空间,3年零租金,届满递延2年租金减半;


像深圳市国资委统筹了10万㎡的市属园区,为经过遴选的科创型小微企业提供最长2年的免租红利;


像杭州推出“润苗计划”,拿出不少于20万㎡的国有园区资源,给遴选出的优质初创企业最长5年的零租金创业空间;


像成都的天府新区,划出5万㎡园区实施“阶梯式租金减免”,采用首年全免、次年减半的模式全力招商;


像苏州的高铁新城,早在今年上半年就宣布,将拿10万㎡出来,为年轻创客团队提供最高200㎡的“零租金”空间…


眼前这么一出,别说交租金的没想到,收租金的也没想到。


但是!如果仅仅认为这些个“零租金招商”,单纯为了涨房租,那属实格局有点儿小了。


不知道大伙儿发现了没?“零租金”的产业园区,几乎齐刷刷是由地方国资主导的。


这个道理也不难理解,地方国资背景产业园区有地方资源和背书。在客观上为短期收益折损提供安全垫,为的就是换取更加长线意义上的产业布局战略,本质上是以时间换空间的长期主义实践。


从当下的客观情况看,民营房企开发的产业园区当然也知道这么玩符合长远利益;但奈何家底比不上国资背景企业,哪怕是想用时间换空间,也没有那么多腾挪的主动权。


除此之外,地方国资背景主导的产业园区,还有可能和其它部门打配合,通过招商、创投层面的激励资金,增强园区招商的吸引力。


四舍五入,相当于地方国资让渡了一部分资源,转而成为科创企业的战略伙伴。


面对这些优势,民营资本主导的产业园区是血招儿没有;能搭上国资的顺风车,眼瞅着国资那口大锅洒汤剌水来上两口,已经使了大劲了。


02

租金大减免的背后


今天这番景象的背后,是供需关系、财政现状、招商模式转向、地缘博弈等众多方面合力促成的结果。


首先,产业园区供求现状,是导致园区运营模式转变的最直接推动力。


2025年,全国产业园区总建筑规模预计将达到62亿㎡,即人均办公空间约4.7㎡。举个例子,你的工位有没有4.7㎡大,没有的算拖后腿。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全国范围内处于闲置状态的产业园区空间大约是20亿㎡。拿62亿㎡总量一除,空置率约32.258%,而国际上公认的产业园区空置率警戒线是30%,超了一丢丢。


分城市能级来说,一线城市产业园区空置率在13-18%左右,部分新兴领域供不应求,但传统行业领域存在明显过剩;二线城市工业厂房空置率约30%,研发办公类载体空置率约45%,结构性现状与一线城市差不了多少。


而且,产业园区去化空置率还不像住宅去库存一样,超标一点给个折扣、砸俩金蛋咬咬牙就过去了;它能否去化空置率的关键,在于需求能不能放量、信贷能不能扩张,这两项都满足了,市场主体对产业园区的需求才能上去。


专业机构测算,目前全国产业园区供应规模,每年在1.2-1.5亿㎡之间。


在这种情况下,一定是卯足了劲激发企业端的需求,才能实现降低空置率、抹平新增供应的目标。


其次,近年来土地财政端的变化,让地方政府的手头吃紧。


截至2024年底,全国土地出让金收入约48699亿,同比下降16%,与2021年的历史高点相比基本算腰斩。今年1-7月,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16950亿,同比下降4.6%。


尽管跌幅有所收窄,但财政端要的总量终究是没上去啊。这对于一二线城市动不动70-140%的土地财政依赖而言,肉疼得都飞边子了。


而当前的土拍市场主打一个“缩量提质”——即使是不少一线城市和强二线城市核心板块土拍溢价率拉得再高,奈何总量上不去,钱没花着啊。


到了这一步,对于地方来说,短期内最为务实的回血思路只能是“向存量要效益”。


要盘活闲置资产,当然得首先向量大管饱、开发潜力大的闲置商业地产下手。而且,这类存量资产还有个好处,只要能盘活,不但租金收益能赚一份钱,产业带来的利税收入也是一份钱。


第三,招商政策转向,为地方园区运营模式变化提供了依据。


近年来,高层出台了两份重磅反内卷文件,一个是《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另一个是《全国统一大市场》。其中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严格规范甚至叫停了土地优惠、税收返还和财政补贴的简单粗暴打法。


在新政策的规范之下,地方政府想的头一件事就得是“合法招商、合规促销、合理放量”。


最为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地方这一关要首先转变角色认知,变“坐地收租”为“合作伙伴”;通过让渡一部分短期收益,为企业经营减轻负担,换取日后利税上缴和稳就业等长线目标。


如此一来,不仅地方和企业能直接收益,老百姓也能跟着收获实实在在的好处。何乐而不为?


最后,在产业面加大力度持续发力,也是城市竞争的需要。


优化产业园区招商政策,本质上就是抢夺优势产业以及优势产业的先发契机。


这个先发契机既包含符合下一阶段产业升级方向的产业门类,也包括相关门类的头部企业。越是技术门槛高、资金密集型产业,头部企业与非头部企业的话语权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说句不好听的大实话,基本上是种“老大吃肉,老幺喝汤”的局面。


因此,经济转型方向的行业特点和市场主体分布特征共同决定了——


一旦有一座核心城市这么干,其它存在某种竞争关系的城市很容易有样学样。


尤其是这一趟买卖还直接关乎地方KPI,那个积极性,你琢磨?


03

怎样用好“零租金”政策?


零租金的产业园区虽然量大管饱,但也绝对不是啥行业进来都能享受红利的。


需要强调,享受红利≠薅羊毛,前者是实打实的双向正反馈,而后者通常是一方得到实惠,跟有没有下文关系不大。


很显然,许多头部城市花这么大力气去干新型招商引资,为的绝对不是被薅羊毛。


大致梳理了一下,真正能享受到这些红利的行业其实就是以下几类:


高新技术企业;


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


独角兽、瞪羚企业;


创新创业大赛的优胜者;


行业领军人才团队。


至于个中缘由,其实六个字就能概括——反内卷,促转型!


但是有一说一,这里面有两个问题需要格外注意:


首先,产业端务必去同质化、防止出现新的内卷。


最要不得的一类情况是啥呢?招商手册拿过来,抻开了,10个园区恨不得有9个半写的都是“新能源”、“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咱不说你干的买卖到底是不是名副其实,市场有没有那么大容量也是个问题。


一旦突破了市场饱和度,那很容易重复当年的电商产业园变淘宝博主工作室、文创产业园变奶茶店和剧本杀…如果把关不到位,所有园区都冲着少数几个热门赛道用“零租金”当招牌抢企业,那最后结局到底是招商,还是“招伤”,就很值得商榷了。


那么破局点应该是啥呢?


水平有限,能力一般,在我看来,就应该是基于城市的产业底色和资源禀赋,实现错位竞争和深度绑定。


举个最广为人知的例子——合肥,大伙儿都知道,一项喜欢“整把大的”。当年人家就靠着“以投代招”的模式,精准下注蔚来、长鑫存储,赌的就是整个新能源和半导体产业链。


它如果有一天开整“零租金园区”,大概率会围绕着这些已经形成的产业链优势,去吸引上下游的单项冠军,从而形成“技术护城河”——譬如说,动力电池材料、特种芯片设计、高端设备零部件制造,都属于这类。


相比之下,一窝蜂去强AI大模型公司,对于合肥来说性价比就得三思了。


所以,所谓的“零租金”,不应该是撒胡椒面,而应该是充当精准的“产业诱饵”,与其雨露均沾,倒不如优先完成核心生态,形成特色优势。这是保证空置率不反弹、产业园不虎头蛇尾的关键一步。


其二,如何确保招商引资过程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更具体一点说,如何确保公平?如何考核园区真正引进的是优质企业而不是为了骗补贴?企业免租期过后如何留存?这是优先级最高、执行难度最大的一关。


不为别的,“零租金”这块肥肉实在太香。真正要彻底排除在外的应该是那些满脑子只想着空手套白狼的“政策套利者”。要把真忽悠和真科创区分开,光看PPT、听几段吹牛逼肯定不好使。


对企业规模、研发投入占比、专利数量、团队背景、知识产权等等这些硬指标的考核必须到位。


从管理的角度上看,不妨效仿一下杭州经验:有事你找我,没事我消失。


在防止白嫖租金或骗补方面,需要引入系统化的考核。其中最直接的就是引入动态考核机制。


譬如说,我给你3年甚至5年免租期,你每年要达到什么指标——营收有没有具体要求?融资额占多少权重?专利申报数有没有增长?有没有真真正正带动本地就业?


这相当于把“事前筛选”的压力,部分转移到了“事中管理”上面。而这,恰恰是招商来的企业得以长期留存的关键。


所以说,江湖上传闻的“零租金”,其实只是下了个钩子,真正的硬功夫其实是在免租之外。

编辑: 杨洪波

发布委托

姓 名:
手机号:
立即委托

热门新闻

推荐经纪人

热门楼盘

  • 中海时代广场

    北京石景山区 35000.00  元/㎡
  • 京印国际中心

    北京丰台区 8.00  元/㎡/天
  • 中信大厦

    北京朝阳区 13.00 - 18元  元/㎡/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