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080-960 登录  |注册
选址中国 > 资讯 > 商办地产 > 商办与办公空间发展:承压调整

商办与办公空间发展:承压调整

2025-08-13 来源:观点指数 作者:观点指数

2025年以来办公市场延续了近年来的调整态势,面临投资收缩、需求疲软、库存高企等诸多困境。


重点办公租赁市场表现依旧低迷,租金下行和空置率波动或成常态,复苏需依赖宏观经济回暖与企业信心修复。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北京甲级写字楼市场空置率有所改善,而上海、广州及深圳三城空置率水平同比及环比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攀升,供需矛盾继续影响着市场表现。


聚焦需求端,企业扩张意愿受经济复苏不确定性制约,科技、金融、专业服务业等仍是需求主力。同时,随着硬科技与消费升级的持续推进,科技研发、医药、消费、传媒娱乐等行业的租赁占比有望进一步提升,推动市场向多元生态演进。


多数写字楼样本项目及企业经营活动持续承压,以价换量成为维系运营的关键策略,同时,优质核心写字楼样本凭借地段、运营等优势,出租率维持在较高水平。现阶段,“承压”仍是行业主基调,据观点指数监测,仅29%的样本企业实现收入同比增长,企业需通过处置低效项目、服务升级、模式创新等缓解收入压力。


与此同时,随着办公市场竞争加剧,写字楼企业正逐步从单一空间租赁向生态服务集成转型。长期来看,写字楼市场的竞争将超越物理空间,转向绿色化、数字化与生态化的全维度价值重塑。


政策引导下的产业升级将持续为写字楼市场带来新的需求增长点,尤其是新兴产业的发展,将带动对高品质、智能化办公空间的需求。


写字楼大宗交易的活跃度、价格走势等表现是商业地产市场景气度的重要风向标。据观点指数不完全统计,2025年1-6月内地共计发生31宗办公资产交易事件,总交易金额约为329.7亿元,对比上年同期,写字楼交易市场尚未完全复苏。


办公楼投资规模同比降幅进一步扩大,供应过剩继续影响办公市场


据国家统计局披露的数据,2025年1-6月,全国办公楼开发投资额和销售额累计值分别为1792亿元和1497亿元,分别同比下滑16.8%和4.2%。同期办公楼新开工面积和竣工面积累计值分别为753万平方米和734万平方米,分别同比下滑21%和同比微涨0.2%。


从数据来看,全国办公楼投资规模同比降幅进一步扩大,开发商对写字楼市场长期收益预期悲观,主动缩减拿地与建设投入。办公楼销售额同步遇冷,企业扩租、购楼意愿持续受抑制。


在此态势下,办公楼新开工同比继续下行,意味着未来3年里,写字楼新增供应大概率进一步缩减,供需失衡矛盾虽有望随存量去化逐步缓和,不过竣工面积同比略有上升,意味着仍有一定规模的存量项目进入市场,叠加当前需求疲软的现实,短期难以扭转供过于求的格局。


整体而言,写字楼市场仍面临投资收缩、需求疲软、库存高企等困境,短期复苏依赖宏观经济回暖与企业信心修复,长期则需借产业升级、资产优化及模式创新等路径,重构市场平衡。


戴德梁行数据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北京、上海、广州及深圳四城甲级写字楼市场空置率分别为16.9%、23.6%、19.8%以及27.8%。


北京空置率是四城最低的,为16.9%,较2024年底的18.3%进一步下降,同时也是唯一空置率水平同比及环比均改善的城市,得益于下半年无新增供应,存量面积继续去化或将推动空置率水平进一步改善。


同期上海、广州及深圳三城空置率水平环比、同比以及对比2024年末均不同程度攀升,供需矛盾继续影响着市场的表现。


其中深圳写字楼市场的空置压力在一线城市中尤为突出,截至2025年Q2,其空置率攀升至27.8%,稳居四大城市榜首。同时,由于深圳年内还有122万平方米的新增供应集中入市,叠加总部大楼投入使用导致需求分流,市场竞争将进一步白热化。


重点城市办公租金整体承压,写字楼项目面临出租率与租金双重压力


办公租赁市场表现上,观点指数筛选重点八城(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成都、南京以及武汉),监测办公物业平均租金的走势情况。


2024年至2025年6月,重点8城办公租金单价呈波动下行走势。2025年6月单月,重点8城平均办公租金单价为2.73元/平方米/天,环比微涨0.69%,虽环比有微幅波动,但8城租金均值仍处于较低水平。


单月8城均值同比下降13.87%,88%的城市办公租金出现同比下滑,如北京、上海、深圳、南京及武汉同比降幅均超10%,写字楼市场在过去一年中持续面临较大压力,经济复苏对写字楼市场的拉动作用尚未充分显现。


2025年1-6月期间,8城办公平均租金为2.8元/平方米/天,累计同比下滑10.9%。同时,较上年同期,8城上半年租金均值全面下滑,办公市场租金基本面持续走弱。


在经济复苏预期尚未完全兑现的背景下,部分月份租金虽有轻微回暖,但办公市场缺乏持续上行动力,难以形成趋势性反转。


与此同时,戴德梁行数据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一线城市甲级写字楼租金延续下行态势,对比上季度,四城租金环比变动区间在-2.3%到-1.4%。在供需失衡的压力下,核心办公租金仍未止跌,业主方继续通过价格让渡加速存量去化。


观点指数监测的样本企业/项目经营数据进一步佐证了这一趋势,项目经营活动仍面临多重挑战。


据企业第一季度业绩报告披露,包括招商局商业房托、中国国贸、华贸写字楼等旗下写字楼项目租金单价延续下行趋势,以维持项目经营的稳定。


2023年第四季度至2025年第一季度,观点指数监测的写字楼样本项目租金单价走势与重点八城高度一致性,均表现为持续下行,市场承压特征显著。2025年第一季度,样本数据平均租金单价为228.46元/平方米/月,对比上年年末下跌3.51%,同比下滑5.52%。


聚焦写字楼项目出租率层面,观点指数筛选57个重点写字楼样本,监测其出租率走势情况。


截至2024年末,57个写字楼样本项目平均出租率为86.32%,对比2024年6月底减少0.67个百分点,对比2023年末减少0.01个百分点,尽管降幅较小,但连续两个时间节点的出租率下滑,意味着写字楼市场仍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市场供应与需求之间的平衡仍未得到有效调节,新增供应或存量消化缓慢,导致存量写字楼物业出租率难以提升。


分项目表现来看,据观点指数不完全统计,出租率水平处于91%-100%区间的样本项目占比相对最高。位于54%-63%和63%-72%区间的样本项目占比均较低,低出租率的写字楼项目虽然数量少但确实存在,多是集中在部分城市非核心地段或运营欠佳的项目,其中,以恒隆地产、太古地产、嘉里建设等为代表的港资运营商的标杆项目,如上海恒隆广场、广州太古汇等城市地标项目,凭借一线城市核心CBD区位(陆家嘴、静安寺等)、高端业态配套等,锁定金融、跨国企业总部需求,出租率长期稳定。


与此同时,头部项目通过定制化空间(如国金中心为金融机构设专属楼层)、全周期服务等,强化租户粘性,如北京凯晨世茂中心、上海静安嘉里中心,出租率始终维持90%及以上。


从城市维度来看,北京、广州、南京、沈阳以及无锡等内地重点城市的写字楼项目平均出租率数据对比2023年末实现提升。同时,截至2024年末,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沈阳以及香港等重点城市样本项目的平均出租率均超88%及以上,整体经营表现稳定,核心区域的优质写字楼项目仍展现出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这类写字楼凭借良好的运营服务和优质租户结构,出租率保持稳定。在当前市场环境下,资产质量成为写字楼抵御风险的关键因素,对维持项目稳定运营和市场竞争力至关重要。


另外,武汉、南京、昆明、天津以及重庆等城市样本项目出租率持续下滑,武汉全年出租率较2023年末下降4.3%,天津下降2.8%,重庆下降3.8%。


样本项目出租率表现数据进一步验证了写字楼市场的供需失衡、优质资产稀缺及区域分化等特征。其中,优质核心写字楼凭借地段、运营等优势,出租率维持在较高水平,同时存在少量低出租率项目。


总体来看,不同城市需结合自身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特点,制定针对性的政策和发展策略,促进写字楼市场的健康发展。


新质生产力重塑办公需求格局,TMT、金融与专业服务业持续领跑


聚焦需求端,戴德梁行数据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北京写字楼租赁需求占比前三的行业分别为TMT、专业服务业以及金融业,占比分别为55.2%、13.1%以及10.9%。


同期,TMT行业同样稳居上海、广州、深圳写字楼租赁需求的榜首,占比分别达22.7%、37.4%、18.7%,成为贯穿四大一线城市的核心需求引擎。


与此同时,上海、广州两地的金融业、零售贸易行业、专业服务等行业表现突出。深圳市场中,金融业、交通物流、专业服务业、零售贸易四大行业占比均超10%。


从数据来看,TMT、金融业、专业服务业仍是一线城市写字楼租赁市场的主力需求行业,同时零售贸易、交通物业、医药等行业办公需求也有不错的表现。


从观点指数收录的2025年1-6月写字楼市场部分租赁成交案例来看,2025年1-6月金融服务企业仍是写字楼租户的“压舱石”,以占比20%的租赁单数(单个企业入驻计为1单)居首位,租赁企业覆盖传统金融消费金融、金融科技、跨境金融等,代表企业包括华夏基金、爱建证券、马上消费金融等。


租赁区域集中在北京金融街、上海陆家嘴、广州国际金融中心等核心商务区。


科技研发与专业服务并列第二,租赁单数占比均为13%。其中,科技研发类租赁企业聚焦硬科技赛道,包括芯片、人工智能、AR/VR等领域。举例来说,上海张江科学城新增该类型入驻企业包括海光云芯、XREAL、乐鑫科技、上海盐巴信息科技等,形成集成电路设计-AR设备研发-电力通信的产业链聚集,企业租赁面积灵活,适配科技企业从初创期-到成长期的不同阶段需求。


同时,专业服务业企业以垂直行业服务为特点,入驻企业涵盖法律、咨询机构、人力资源、市场调研等多个领域,包括麦肯锡、方效律所、卓佳咨询等。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全年,上海中海中心写字楼项目净吸纳量录得7万平方米,跻身全市写字楼去化量的首位,成为上海写字楼新流量王。该项目以“赋能企业发展”为使命,向产业运营的维度积极升级,打造楼内高度集聚的法律服务生态圈,正式升级打造“楼宇法律服务中心”。


项目入驻企业包括亚太国仲商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沪师律师事务所、上海市信洋律师事务所、上海湾谷律师事务所、贵州贵达律师事务所等专业法律机构,构建覆盖企业国际化全周期的一站式法律服务平台。


随着众多法律领域企业的入驻,以及“楼宇法律服务中心”的落地运营,将进一步吸引更多上下游关联企业集聚,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同时,将助力普陀区进一步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提升区域在法律服务领域的专业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高端产业资源流入,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观点指数注意到,写字楼入驻行业分布与区域产业定位深度绑定,如上海张江的科技、北京金融街的金融等,因此运营商可以进一步强化产业适配性以吸引目标租户。


除此之外,2025年上半年,以医药健康、消费零售等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行业逐步成为办公租赁市场的增长引擎。同时,随着硬科技与消费升级的持续推进,科技研发、医药、消费、传媒娱乐等行业的租赁占比有望进一步提升,推动市场向“多元生态”演进。


观点指数认为,写字楼市场短期仍面临“以价换量”的调整,但核心商圈通过租金适配与产业升级展现韧性,新质生产力相关办公需求有望成为破局关键。未来,政策支持、资产升级与新兴产业导入将是穿越周期的核心抓手。


按城市划分,一线城市租赁企业以金融、跨国医药、硬科技总部为主,写字楼运营商通过硬件配套及软性服务吸引高净值租户。新一线城市如成都、珠海、天津等,主要侧重区域总部及细分赛道研发中心,以产业政策、成本优势、空间服务等吸引企业,形成差异化竞争。


运营商业绩分化明显,写字楼收入增长难


据观点指数不完全统计,以恒隆地产、瑞安办公、陆家嘴办公、中海商务等为代表的多家写字楼企业通过在传统写字楼项目中嵌入灵活办公空间,构建多元化的办公场景,满足多样办公需求。


举例来说,WORKXSOCIAL是瑞安办公打造的灵活办公空间产品。年内面世的虹桥天地WORKXSOCIAL会议空间定位是为长三角企业提供一站式商务解决方案,满足会议、培训、论坛等多元化需求。该灵活办公产品总面积超820平方米,可通过可移动隔断系统实现10-150人规模场景切换,适配不同的活动需求。


据瑞安办公官微披露,虹桥天地4栋写字楼吸引了众多企业总部和世界五百强企业入驻,形成了强大的企业集聚效应。同时,通过灵活办公与传统写字楼的协同效应,既可作为总部经济的补充设施,又能独立承接区域会展外溢需求,有效提升项目的综合竞争力。


与此同时,据陆家嘴办公官微披露,2025年上半年,其位于上海的前滩汇陆创营LSPACE、上海科技投资大厦LHUB、前滩世贸中心二期LHUB等多个灵活办公产品正式亮相。其中前滩汇陆创营LSPACE为前滩世贸中心一期LSPACE迭代升级产品,包括A区商务中心,可提供2-27个灵活工位,同时搭配5间会议室;以及B区精装小办公室,建筑面积约100-200平方米,按套租赁,为成长型企业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


前滩世贸中心二期LHUB于3月21日正式开业,已投入运营的项目还包括前滩汇LHUB、前滩世贸中心一期LHUB。据了解,2024年已开业LHUB累计接待人数约3.5万人次,全年承接各类会议活动多达85场。


显然,商办运营商逐步从基础办公物业向全周期赋能转型,突破传统写字楼的固定格局,打造适配多元需求的灵活空间。


观点指数认为,随着新质生产力催生更多创新型企业,以及大型企业降本增效需求加剧,灵活办公市场将从补充业态升级为主流办公形态之一,而运营商的核心竞争力,也将从空间规模转向服务深度与生态活力。


商办运营商业绩表现上,在市场整体面临供应过剩、需求调整等挑战的背景下,企业内地写字楼收入表现分化明显。


据观点指数统计,2024年里,17家样本企业内地写字楼业务收入从1.3亿元到35.7亿元不等,同比变动区间为-29.9%到8%。


其中,中海商业以全年35.7亿元的写字楼收入居首,陆家嘴集团次之,两者是唯二内地办公收入超30亿元的企业。


具体来看,17家样本企业中,仅5家的收入实现同比正增长(中海商业、招商蛇口、太古地产、北辰实业、金地商置),占比29%。


从增长幅度看,正增长的企业收入增速集中在3%-8%区间,当前写字楼市场面临收入增长难,高增长更难的困境。


其余11家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跌幅区间为-29.9%至-0.5%。其中部分企业在市场调整中抗风险能力较弱,下滑企业中,有部分写字楼业务收入下滑超过20%,跌幅显著。


短期看,承压仍是行业的主基调,企业需通过处置低效项目、服务升级、模式创新等缓解收入压力。长期看,具备核心地段资产、强运营能力、多元业态协同的企业,将在出清周期中强化优势,行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而依赖非核心资产、模式单一的企业,或面临更严峻的生存挑战。


未单独披露写字楼收入的企业,从财报中也可以窥见内地写字楼经营活动面临挑战。如中国金茂、瑞安房地产、九龙仓集团、嘉里建设,2024年在内地的投资物业收入分别为16.97亿元、35.47亿元、45.71亿港元、37.27亿港元,除瑞安房地产收入实现同比上涨9%外,其他3家企业收入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瑞安房地产收入增长主要由蟠龙天地开业带来的额外租金贡献所带动,而内地办公楼项目受市场竞争、宏观经济环境等影响,截至2024年末,续租租金转跌。


九龙仓集团在财报中提及,由于内地商场和写字楼租金疲软,内地投资物业整体收入下跌4%至45.71亿港元,营业盈利下跌6%至29.83亿港元。嘉里建设由于零售租赁收入增长部分被写字楼租赁收入减少所抵消,按固定汇率计算,其内地合并租赁收入轻微下滑1%。


得益于近两年在广州及上海新增投入使用的大型投资物业的租金贡献持续增长,恒基地产2024年度收租物业应占租金总收入与上年同期大致持平,为21亿港元,总体表现较为平稳。


在轻资产商办赛道,楷林运营精准锚定“商办资产全过程运营商”定位,聚焦写字楼开发管理价值链,通过深度拆解,从前期规划到后期运维的全流程,精准把控每个价值节点,为商办资产提供贯穿全生命周期的专业运营服务。据了解,楷林在办公运营领域不断探索实践,业务服务覆盖全国27省300城,轻资产运营面积约850万平方米,商务服务面积超过2000万平方米。


中小企业发展指数波动回升,办公空间服务商差异化发展


办公市场细分领域,中小企业协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1-6月总指数在89.0-89.8之间波动,较2024年下半年(88.7-89.3)略有上升。其中2月总指数89.8为上半年峰值,较2024年2月的89.1增长0.7个点。


从数据来看,中小企业整体发展仍处于恢复阶段,但受宏观经济环境、成本压力等因素影响,回升动力不足。


分行业来看,工业与科技类行业表现相对稳健,而消费服务业仍面临压力,整体恢复进度与2024年同期持平,但复苏动力尚未显著增强。


现阶段,办公空间服务企业经营规模普遍较小,行业竞争较为分散,而随着办公市场竞争越发激烈,企业办公和差异化要求日趋提高。


据观点指数不完全统计,2025年1-6月,多数办公空间服务商扩张谨慎,表现不及上年同期。


不过,也有部分办公空间服务商如IWG集团、创富港、BEEPLUS、高格办公空间、德事等企业逆势扩张,积极扩大市场占有率。


从新增签约/开业项目特点来看,办公空间服务商发展进一步细分,不同企业基于目标客群、核心资源与战略定位,形成了差异化的发展路径。


具体来看,创富港业务布局聚焦北上广深、香港等核心城市,以写字楼整层项目为核心载体,年内新增签约/开业项目多为“整层包租+灵活分割”模式。目标客群聚焦中小微企业与初创团队,尤其是1-20人规模的电商、自媒体、法律咨询等轻资产行业。这类客户对租金敏感度高,需求集中在“低成本、灵活租期、基础办公配套”,因此创富港的空间以“小面积独立办公室+共享前台”为主,单工位月租金控制在2000-4000元。


以高格办公空间和BEEPLUS为代表的企业聚焦特定区域扩张,如高格办公空间在常州集中布局2个项目,BEEPLUS在长三角的南京、南通、常州各落1子,形成区域密度优势,便于资源整合与运营效率提升。其中BEEPLUS深耕“产业空间+共享办公”,项目多与科技园区、产业基地绑定(如深圳科技园金融基地、南京中国气象谷),聚焦科创、金融等垂直领域,提供“办公+产业服务”一体化方案,与区域产业政策协同。


IWG集团以“品牌输出+区域合作”为主,既通过雷格斯品牌在一二线城市布局标准化中心(如西安软件新城、郑州楷林大厦),也通过与地方国企(上海南虹桥集团)战略合作,获取优质地段资源,强化区域渗透。


德事聚焦一线城市地标建筑(如北京国贸大厦A座、天津企业广场),服务跨国企业、律所、投行等客群,以“私密性+高端配套”为核心,空间设计强调高端商务感。


值得注意的是,办公空间服务企业从基础租赁向生态化赋能转型,办公空间产品从物理空间逐步转化为连接企业人才、资源、商机等的枢纽,推动办公空间服务行业向价值维度升级。


举例来说,BEEPLUS紫琅硅谷项目依托长江口产业创新区的区位优势,打造了以集成电路为核心的产业生态体系,形成“政策+空间+服务”三位一体的产业培育模式。


与此同时,年内IWG集团多数新增网点入驻产业园区类的物业,有效绑定产业生态,将办公空间转化为产业创新的基础设施,符合企业分布式办公、轻量化运营的需求。


办公空间服务商在业绩数据上同样存在较大的差异。得益于业务稳步扩张和门店网络拓展,以创富港和IWG集团为代表的办公空间服务企业业绩表现有一定的增长。


创富港于2024年里新增门店23家,新增运营面积2.85万平方米,在管规模稳步扩张。截至2025年3月,创富港已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全国9个重要城市设立近280个共享办公空间,管理面积超38万平方米,累计服务企业超40万家。


2024年度,创富港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扣非归母净利润、毛利率等指标均实现同比增长,成本控制及运营效率优化成果显著。全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57%至7.9亿元,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4.77亿元,对比上年同期实现微涨。


同期,IWG集团年度全系统收入创新高,按固定汇率计算增长2%至42亿美元。同时EBITDA增长11%至5.57亿美元。净利润方面,IWG集团实现了每股收益2.0美分,相比2023年的每股亏损26.7美分,成功扭亏为盈。


此外,净财务债务降至7.12亿美元,较2023年的7.75亿美元进一步减少,IWG集团的财务健康得到持续改善。


2024年,IWG集团在全球范围内新签署了899个办公中心,其中624个已投入运营,绝大多数新中心将采用轻资产模式运营,有效降低了资本支出。


在华办公市场中,IWG集团的扩张步伐正持续提速。据其向观点新媒体透露,过去12个月内,集团新签约项目达50余个,且均采用委托管理模式,同时2025年以来,这一扩张节奏进一步加快,保持着月均签约10个项目的稳健增速。


从合作业主结构来看,约七成来自国有平台及城投企业。这类机构手握大量闲置物业资产,亟待引入具备市场化运营能力的专业机构,通过招商激活资产价值,而IWG的专业化服务恰好契合这一需求。


在布局版图上,IWG目前已覆盖国内约45个城市、150余个办公中心。其中传统一线城市作为早期布局的核心区域,持续获得重点深耕。同时,IWG集团的全国性布局正逐步从中心城市、省会城市向二三线城市延伸,形成梯度拓展格局。作为全球领先的灵活办公空间服务平台,IWG的网络已遍及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近5000个灵活办公网点,其在华的加速扩张,也成为全球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沪京主导格局未改,险资与自用型买家成关键力量


写字楼资产作为商业地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长期稳定的租金收入、资产价值等属性成为投资者长期资产配置的重要选择。据高力国际数据,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大宗交易投资市场中,办公资产大宗成交金额占比居首位,是市场交易的“主力军”。


据观点指数不完全统计,2025年1-6月内地共计发生31宗办公资产交易事件,总交易金额约为329.7亿元。对比上年同期,交易单数和交易总金额同比跌幅分别为14%和26.2%,写字楼交易市场尚未完全复苏。


从交易标的所在城市来看,上海和北京两城商办资产交易数量和交易金额继续主导交易市场,两城资产交易单数占比超60%,显示了资本对城市经济前景的看好。


其中上海作为商业地产核心城市,期间资产交易数量及总交易金额均居首位,上半年交易数量为13笔,交易项目涵盖阳光商厦、上海博华广场等,总交易金额可观,尤其是上海博华广场,以108亿元的高价成交,成为单笔交易金额最高的项目。


具体来看,上海资产交易案例主要覆盖核心商圈与新兴商务区。其中外滩、陆家嘴区域的高端写字楼延续“高单价、大体量”的特点,如博华广场凭借顶级硬件设施和金融企业集聚效应吸引保险资金整购。张江科学城、杨浦滨江等新兴区域因契合科创企业需求,成为中小投资机构和产业资本的布局目标。


北京交易重心则向城市副中心和产业园区倾斜,企业在成本控制与政策红利的驱动下,选址逐步外溢至非核心区域。


除此之外,商办资产交易市场覆盖面进一步提高,区域市场的均衡性逐渐增强。得益于产业结构转型与城市规划战略的影响,西安、郑州、杭州、苏州等新一线城市也在写字楼大宗交易市场中崭露头角。


聚焦到卖方层面,近年来,房企通过出售写字楼资产加速资金回笼的趋势愈发明显,成为行业纾困与战略调整的重要缩影。


2025年上半年,在重点城市写字楼大宗交易中,房企延续处置商办资产的趋势,其中包括万科集团、远洋集团、陆家嘴集团、瑞安房地产、新城控股等多家房企成功以办公资产兑现现金。


万科在股东会上表示,2024年把握大宗资产交易机会,实现了资产的高质量退出,与各类投资者建立了系统性的链接与合作,全年大宗交易项目54个,合计签约金额259亿元。


从买方来看,投资主体多元化,保险金融资金、地方国企、科技企业、资管机构等积极布局,企业自用与投资战略需求并存。


金融保险资金继续展现出强劲的购买力,仍是中国大宗交易市场的主要收购方。其中中邮保险斥资108亿元收购上海博华广场,备受市场关注。据观点指数监测,这不仅是2025年上半年金额最高的交易,更是近三年首单超百亿元的商办资产交易案例。


此次交易中,中邮保险通过不动产专项基金投资协议方式,联合中东主权投资机构阿布扎比投资局(ADIA)共同收购,且美国汉斯集团旗下子公司作为普通合伙人继续参与管理运营。


值得一提的是,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统计,截至6月24日,年内已有5家保险公司共计披露了13笔大额不动产投资,涉及7个不动产项目,保险资金对国内不动产的投资规模显著增长。


投资标的覆盖商业办公楼,产业园区、租赁住房、公募REITs等多元化领域。在低利率的当前,险资加大对不动产的配置力度,以缓解资产负债匹配压力。不动产资产账面价值重估频率较低的特性,在当前经济复苏预期尚未完全兑现的背景下显得尤为关键,有助于保险机构稳定资产端的收益预期。


而现阶段外资对内地商业地产发展保持短期审慎态度,对比早年大规模布局商业地产的盛况,今年上半年鲜有外资收购商办资产案例。


同期自用型买家需求表现突出。如乐鑫科技、爱尔眼科、光线传媒等来自科技、医药、文娱领域的企业,基于企业长期战略发展的需求,购置写字楼用于办公、总部建设或业务拓展。


当下,大宗资产交易仍是写字楼资产实现退出的核心路径。随着中国经济的稳健增长与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以科技互联网、高端制造业、生命科学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行业加速崛起,正重塑写字楼市场的需求结构与价值逻辑。这些新兴产业对办公空间提出智能化、专业化、定制化的需求,不仅为写字楼市场注入新的增长动能,也推动资产交易向“产业适配型”转型,优质写字楼资产将凭借与新兴产业的深度绑定,为写字楼市场带来新的需求增长点。

编辑: 杨洪波

发布委托

姓 名:
手机号:
立即委托

热门新闻

推荐经纪人

热门楼盘

  • 中海时代广场

    北京石景山区 35000.00  元/㎡
  • 京印国际中心

    北京丰台区 8.00  元/㎡/天
  • 中信大厦

    北京朝阳区 13.00 - 18元  元/㎡/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