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080-960 登录  |注册
选址中国 > 资讯 > 产业地产 > 产业园运营跟不上,空置率只会居高不下

产业园运营跟不上,空置率只会居高不下

2025-08-13 来源:谷川联行 作者:上好嘉

这几年,产业园越建越多。


一边盯着去化周期,一边盼着企业续租。


实际上,项目招引难,企业也留不住。


归根到底是,产业园缺失了运营环节。


招商关注“满园率”,产业培育却一盘散沙。


园区运营干成了物业管理,似乎谁都能承担。


企业服务,安保、维修、清洁成了“三件套”。


现阶段,产业园发展主要有几个问题:


招商考核没调整、运营预算过于少、人员配置门槛低。


满园率 招商考核停留在过去


开园2年,入驻企业10多家,都来自不同领域。


项目没协同,产业不集聚,去化周期长。


这个园区,头顶着招商任务,只能先追求数字达标。


基本上,奔着省市的规划方向来,来什么要什么。


实际上,产业园装来装去,结果成了“大杂烩”。


其实,专注一两个优势产业就够了,让上下游企业抱团发展。


有些地方,对招商速度、投资规模提出了过高要求。


现阶段,10万方的园区,一年就要完成去化,并不容易。


今年,中小企业找五六千平厂房,都算是“大项目”了。


产业园管理者,不能忽视项目的真实质量、产业适配度与长远效益。


当下,更应该考核与园区产业契合度高,且有发展潜力的项目。


而不是,只注重把企业“招进来”,不考虑“留得住、发展好”。


之前,看到汽车产业园,为了快速去化,招商引资放宽了要求。


除少数精密机械加工、汽车零配件公司外,基本没有与汽车产业相关的企业。


一家做汽车电子的项目,旁边挨着食品加工的企业,产品技术没法共享,供应链也谈不上协作。


长期下来,企业各自为战,小到竞争力上不去,大到发展受阻选择离开。


而园区为了填补空缺,又不得不重新投入成本再招商,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重运营 精力与预算都有倾斜


全国产业园空置率,居高不下。


过去,园区建设如火如荼,基本不关注运营。


随着时间推移,现在不一样。


产业园有没有活力,关键是运营。


这可能,直接关系到园区发展和企业留存。


大多数园区,都是将70%~80%的资金倾注于土地开发、厂房建设等硬件设施。


对运营的预算,占比不足10%,就是日常管理“三废”排放、卫生、安全等。


甚至是,认为这个岗位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和业绩增量,谁都可以干。


目前,不少园区运营还存在严重滞后的问题。


主要原因是,管理体制僵化,行政色彩浓厚,缺乏市场化的机制。


在园区全生命周期里,规划、建设等每个环节,都有运营参与进去。


比如,载体建设。


之前,接触了在安徽做锂电池的项目,考虑在西南选址扩产。


企业一台设备长77米,前后预留空间,还要布局电梯间、卸货平台。


初次见面,印象最深的一句话:载体若不合适,没谈下去的必要。


如果运营早点介入,就会深度参与产业定位、空间设计等环节,让厂房建设与企业需求不脱节。


就园区而言,应该拿出一部分资金来支持。


无论是前期的规划环节,还是后期的落地服务,必须从根本上扭转“重建设、轻运营”的观念。


就产业园而言,减少行政干预,加大运营资金投入,建立"运营前置"的决策机制,把重心放到怎么帮企业发展、怎么把产业做起来上。


这样一来,促使园区各个环节紧密协同,也能嫁接和整合各类资源。


真正把产业做起来的园区,都是先把产业逻辑理顺了、运营管理做到位了。


会服务 专业人员懂企业诉求


现阶段,各地高举“园区运营”大旗。


但是,服务企业的水平一言难尽。


究其原因,首先是人员。


我们调研,发现运营团队里行政、财务这些非专业人员太多。


懂产业运营的人太少,非专业的根本不了解产业发展和企业运作。


如此一来,导致服务停留在基础的物业上,企业都以为这就是产业运营。


相反,如果有“以企业为中心”的理念,深入了解入驻企业的需求,提供精准化、个性化的服务,让企业降本增效,留存率也会提升。


举一个例子,A企业是做汽车轻量化材料的研发生产。


项目核心工艺是模具冲压,一直外包给外地企业来做,一来一回的成本非常高。


当我们走访时,注意到在园区内的B企业就能做,A和B距离只有5公里。


此外,该企业还具备电泳和注塑技术,是当地很多企业都需要的。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这种专业度,让招商负责人拿着这个亮点,最终落地了5个相关项目。


往往在企业落地后,急需的技术支持、法律咨询等增值服务,却无法有效提供。


实际是,缺乏专业的人和团队,不能设身处地理解企业的痛点、难点、需求点,没有与企业同频共振。


这个时候,要么按照普适性服务,每一个板块找外援组建专业队伍。要么提升人员的门槛,并花重金投入培养强化运营能力。


想把企业服务做好,不是“面子工程”,而是“里子功夫”。


当项目真正入驻后,面临的常是“硬件豪华、软件缺失”的困境。


对于产业园,硬件投入与软件投入的比例应为3:1,而实际许多园区达到8:1。


有企业直言,谁都能建设数字化平台,高端服务用不上,想解决的又没有。


各种基建落地,不同企业需要的配套设施却不到位,资源没对接,融资通道也找不到。


那些挂在全国各大园区招商中心、企业服务中心墙上的运营服务体系,大多数都是形同虚设。


最关键的,不在于体系多完善,核心是能不能解决企业的问题,让“急事不打烊”成为日常。


招商是把企业“请进门”,运营和服务才是“住得下、长得大”的关键。


产业园发展,先打破“招商唯数字论”的考核惯性。


一旦园区缺了专业运营,签约就是“一次性买卖”,企业留不下来、产业聚不起来,空置率只会不断反弹。

编辑: 杨洪波

发布委托

姓 名:
手机号:
立即委托

热门新闻

推荐经纪人

热门楼盘

  • 中海时代广场

    北京石景山区 35000.00  元/㎡
  • 京印国际中心

    北京丰台区 8.00  元/㎡/天
  • 中信大厦

    北京朝阳区 13.00 - 18元  元/㎡/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