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也零租金了,跟还是不跟?
这大半年来,不少一线及新一线城市,接连宣布零租金。
最先行动的是深圳、成都,接着是北京、苏州,然后杭州也跟上步伐。最近,广州也加入了“零租金”阵营。
看到这一系列操作,不少人心里都犯起了嘀咕:
这不是明摆着违反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吗?
要是真搞零租金,企业会不会都被抢走了?
自己不跟着干,以后还招得到企业吗?
并非完全免费
广州开发区、黄埔区拿出15万m²的国企产业空间,试点“零租金”:
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签约3年及以上,可享受前两年免租;签约6年及以上,那就更划算了,前3年都不用交租金。
不过,免费“蛋糕”也有限:
单个企业享受“零租金”办公用房的面积,不超过500平方米,享受“零租金”厂房的面积不超过2000平方米。
超过一定额度,租的越多优惠越多:
一次性租赁5000平方米及以上办公用房,可将“零租金”优惠面积放宽至1500平方米;
一次性租赁10000平方米及以上厂房,可将“零租金”优惠面积放宽至3000平方米。
重点提一下,所谓的“零租金”,并不是真的一分钱不花。
这更像是把租金交付时间往后延,晚点再交;或者理解为,给租金打了个大折扣。
这里面可能藏着个“对赌”机制,也就是用“租金入股”“业绩对赌”的方式,分阶段对企业进行考核。
企业要是达标了,优惠继续享受;
要是没达标,就把之前免掉的租金补上,提前退租的一样要补缴。
这样一来,企业既能够享受福利,也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踏踏实实地留在园区发展。
想拿到这个福利,门槛可不低。
无论是广州,还是其他一线城市,筛选的尺子都卡得很严。
研发投入占比、专利数量、企业估值等,都是考量指标。
广州文件白纸黑字写得很清楚,专挑“实力派”:
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单项冠军企业、独角兽企业,经认定的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瞪羚企业,都是重点目标。
杭州要求更具体:
成立时间不超过5年,研发人员占比不低于10%,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不低于5%,融资不超过2000万元或估值不超过2亿元的正规注册企业才有资格。
说白了,就是要挑那些有技术壁垒、有潜力的“明日之星”,让资源精准投入,好钢用在刀刃上。
真正能吃到“零租金”这块蛋糕的,都是极具潜力的优质企业。
这种做法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做好产业的孵化和培育,跟上中央“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步伐。
是否踩了内卷红线
有人可能会问,这不是公然违反《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吗?
目前来看,零租金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而且是特定园区试点,新增的免租空间规模不算大。
这样一来,对区域内其他园区的影响也有限。
广州、杭州、深圳等城市这么做,表面是在抢企业,实际是“用空间换产业”。
先用零租金把空间填满,让闲置厂房重新运转起来,实现资源有效利用。
像广州这次试点的园区,大部分是典型的研发类写字楼,甚至有些就是普通办公楼;
苏州高铁新城更直接,用闲置的楼宇打造研发社区,不浪费一点资源。
拆解他们的模式,会发现几个共同点。
一是产业方向很一致。
都盯着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智能网汽车、低空经济等战略新兴产业,并通过厂房、办公楼等空间资源,往这些产业倾斜,加速企业聚集,慢慢形成“研发-中试-产业化”的闭环。
二是风险一起扛,管理跟着变。
深圳、苏州这些城市,大多给2-3年免租期,杭州大方点,给5年,这既是帮企业减轻初期压力,也是留个观察期,方便后续筛出真正的好项目。
免租期过了之后,有些园区做“柔性定价”,要么租金+股权,要么租金慢慢递减。
先保证本地财政不亏,再跟企业的成长绑在一起。
比如,广州黄埔区试点“租金入股、经营分成”模式,区属国企园区将租金按规则折算为对企业的支持投入,等企业做起来了,通过股权退出或收益分成反哺自身发展。
三是配套支持也给得很到位。
通过融资支持(比如贷款贴息、研发补助)、人才政策、开放应用场景等服务,等于搭建个“空间+服务”生态圈,帮企业把运营成本压得更低。
比如,深圳投资20亿元改造旧工业区,建成100个24小时开放的共享实验室,企业刷脸即可使用百万级设备;还为初创企业提供“园区贷”等定制化金融产品及知识产权证券化工具,并联合腾讯、华为等企业,搭建产业协同平台,为种子期企业提供资源对接支持。
杭州萧山区青创驿站更实在,不仅免租,还通过“好苗贷”“好苗保”等提供贴息及担保支持。
对于其他二三线城市而言,真正要跟、要学习的,是和企业陪跑、共生共存的思路,给企业全方位支持,帮助他们降本增效。
毕竟,真正有实力的企业,看的不止是租金便宜,更看重能不能得到贴心服务。
打个比方,某郊区园区喊出“3年零租金”,但当地不好融资,企业项目初期启动就卡壳;
原材料运输因离市区物流枢纽远,每吨运费比别处高;周边连吃饭购物的地方都没有,企业还得自建食堂宿舍。
那么对于企业而言,这些隐性支出早就超过免掉的租金,反而容易陷入经营困境。
说到底,“零租金”与其说是内卷,不如说是精准的产业培育。
小范围试点、定向支持本地重点产业、盘活闲置资源,不触碰公平竞争的红线,让政策红利真正流向有潜力的领域。
地方之间的招商竞争,不是比谁的租金更低、免租期更长,而是比谁能陪企业走得更远。
未来,真正的底气,或许在于能否培育出可持续的产业生态。
让企业愿意扎根、能稳扎根,让地方产业有韧性,这才是“零租金”背后最该琢磨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