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港新片区VS张江科学城,从融资数据感受“后生可畏”
前不久,国产民航大客机C919在北京获得适航证,此后该机型可开始向运营商交付并投入商飞。这是中国航空工业一大历史性的时刻,当35.8米巨型机翼投影在浦东机场跑道上的一刻,随之起飞的还有已经韬光养晦将近20年的临港。
今年8月20日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下文简称“临港新片区”)挂牌3周年纪念日。揭牌成立至今,临港新片区累计签约项目达1196个,其中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绿色再制造、航空航天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前沿产业项目约300多个,总投资规模超过了4200亿元。中国商飞总装制造中心浦东基地同样坐落在这里。
这块浦东的东南最边陲,过去是阡陌农田甚至荒无人烟的芦苇荡,今天矗立起了特斯拉超级工厂、上海大飞机航空产业园、供应链巨头project44中国区总部、梅赛德斯奔驰零部件工厂、盛美半导体和商汤科技等等世界级企业的商标。
当然,临港崛起的剧情并非在浦东这块沃土上初次上演。
1990年,目睹深圳日新月异的上海市政府在中央的支持下启动了对浦东的开发。同年外高桥、陆家嘴和金桥3家开发公司陆续成立,2年后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发公司(即张江集团的前身)诞生,1992年7月28日,也成为了张江科学城的生日。今天张江已经是上海乃至全国影响力极大的高新科技企业聚集地。
2003年,肩负“拓荒临港开发新使命”的临港集团横空出世,这标志着上海市委市政府正式将临港的开发提上进程。而同期,上海市政府“聚焦张江”的战略已经将张江推到了全国科技园区的前列。虽然临港片区和临港集团同样相当程度上受到重视,但炙手可热的张江相比似乎更胜一筹。
十多年后很多人会蓦然发现,它的产业分布和对企业的吸引力越来越有张江当年的影子。透过2021年1月迄今两地的一、二级市场融资的部分数据,可以更量化地感受到近两年临港的成长。同时更令人好奇的是:它距离潜在对手张江,还有多远?
01
数量:张江总体占优,临港初显规模
根据张通社Link数据库统计,从2021年1月1日迄今,在张江,总计有370家企业完成537起融资。同一时间段,在临港,总计有149家企业完成220起融资。
从融资轮次看,在张江,其中占比最大的A轮(包含Pre A轮,A+轮,A++轮等)为165起(占比30.73%);战略融资151起(占比28.12%)次之;之后是B轮(包含Pre B轮,B+轮,B++轮等)103起(占比19.18%);C轮以上融资75起(占比13.97%);天使轮43起(占比8.01%)。
在临港,其中占比最大是A轮(包含Pre A轮,A+轮,A++轮等)为77起(占比35.00%);战略融资59起(占比26.82%)次之;之后是天使轮50起(占比22.78%);B轮(包含Pre B轮,B+轮,B++轮等)21起(占比9.55%),C轮以上融资13起(占比5.91%)。
从成立时间看,在张江,370家企业中,64家(占比17.30%)诞生于2020年之后。2014年到2019年是这些取得融资的张江企业的集中出现时期,共有236家(占比63.78%)。
在临港,149家企业中,65家(占比43.62%)诞生于2020年之后,并且其中只有27家(占比18.12%)诞生于2016年之前。
从融资金额来看,在张江,已披露的339起融资事件中,超过10亿元人民币的融资事件有21起,其中金额较大的有叮咚买菜的D轮和D+轮,金额合计10.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0亿元),凯莱英生物的战略融资23.44亿元,瀚博半导体的B轮融资16亿元,国科量子的战略融资15亿元,君拓生物的A轮融资12.75亿元。金额在5亿到10亿元的融资事件26起;规模1-5亿元左右的融资事件是张江近年来的主流,共计181起。
在临港,已披露的135起融资事件中,有6起融资突破了10亿人民币:积塔半导体的80亿元战略融资,杉杉锂电的30.5亿元战略融资,嬴彻科技2.7亿美元的B轮融资(约合人民币18.9亿元),燧原科技的18亿元C轮融资,沐曦集成电路的10亿元A轮融资;5亿-10亿的融资有3起;低于1亿元的有68起,是临港地区近年融资事件的主流。
二级市场方面,2021年迄今已经有32家注册地在张江的企业上市,其中21家选择上交所科创板;而同时期仅有3家注册地在临港的企业上市,2家在港交所,1家在科创板。
上述数据看,两个区域看似相差悬殊,但可以洞察到一些趋势:
首先,要承认张江近年企业融资的整体情况要强出临港不少,体现在上市企业更多,B轮后的融资事件占比更大,这都说明张江的企业成熟度更高。而临港新片区在轮次上还多以A轮和天使轮为主,则符合它挂牌仅3周年的情况。
此外,临港还需要孵化一批代表性的上市公司来标志它的产业集群成熟度。当然,2016年之前张江每年其实也只有个位数的企业上市,2019年之后才是张江企业的上市集中爆发期。临港目前存量自然不比张江,但它的发展加速度和头部公司绝不容小觑。
第一,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以2020年为分水岭,临港对有能力拿融资的新企业的吸引力,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过张江。而张江近年获得融资的企业多诞生于2014年到2019年这个时间段。有许多企业在临港成立不久即获得融资,而张江则是相对成熟的企业近两年更容易得到融资。
结合两个区域的历史,这一现象很容易得到解释:张江科学城的规划出台和13号线的开通先后发生于2017年和2018年,大量企业入驻。而临港新片区在2019年的规划落地也立竿见影带来一批优质企业,在绝对值上跟张江比不遑多让。甚至可以说,张江可能要开始“担心”一部分新企业跑去临港落户了。
第二,从头部融资事件中,部分临港集成电路企业融资金额要高出张江。并且这些融资事件轮次均比较靠前,但金额很大,投资方有不少产业资本的身影,似乎暗示它们未来行业地位和估值均不低,对张江的半导体产业江湖地位会形成一定挑战。
而张江超过10亿元的21起大额融资中,10起来自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仅贡献4起。一方面说明张江近年在医药领域的地位难以撼动,另一方面可以看出医药领域相对集成电路受到更多资本的关注。
02
行业:布局框架很相似,资产特征“一轻一重”
从行业角度看,370家近年获得融资的张江企业中,从事的前四大行业分别是医疗健康(151家)、集成电路(70家)、企业服务(40家)以及人工智能(30家),非常符合公众对张江的印象。
如果进一步细分,张江的151家医疗健康行业相关公司中,83家主营生物医药,40家主营医疗器械;109家集成电路行业相关公司中,49家主营芯片设计,8家主营半导体材料及化学品,5家主营EDA相关技术。这说明张江企业在这两块领域做底层研发相对较多,也印证其“硬科技”深厚底蕴。
临港的149家近年获融资的企业中,四大行业同样是集成电路(41家),医疗健康(32家),企业服务(15家)和人工智能(11家)。
在临港的41家集成电路相关企业中,芯片设计有23家,半导体材料及化学品有8家,半导体设备制造有5家。32家医疗健康企业中,18家主营生物医药,其他则主要围绕医疗服务、医疗信息化、医药电商等周边领域。
40家张江企业服务公司中,有17家进入了B轮及B轮后的轮次,18家融资金额在1亿元人民币以上;临港的企业服务行业除了战略融资,只有一家拿到D轮,其他基本均为天使轮和A轮,融资金额也多在数千万元到一亿的量级。
30家张江人工智能公司中只有1/5属于初期性质的天使轮和A轮,其他都属于B轮及以上;而临港2/3的轮次是天使轮或A轮,仅有1/5的轮次在B轮及以上。
这些数字背后,也可以发掘出一些结论。
第一,张江的集成电路和生物医药在研发端更为优势,而临港不光有研发,在制造端也有一些布局。这是因为张江相关产业经过多年的沉淀,更容易占据到行业上游位置;临港的优势则在于拥有广袤的规划用地,更便于放置重资产的制造型企业。
此外应该注意到的是,临港在半导体领域有着非常大力度的投入。早在2020年10月,临港新片区“东方芯港”集成电路综合性产业基地揭牌并投入运营,迄今已经聚集企业和项目140余家,总投资是超2000亿元。这是目前临港新片区最受重视的项目之一,2021年以来临港集成电路行业的融资事件占主导地位的现象充分印证了这点。
第二,张江的企业服务和人工智能行业相比临港要更成熟。从融资轮次和金额折射的的信息看,现阶段的张江相关产业大致领先临港约3-5年——企业的A轮和B轮之间往往就隔着这么长时间。
这一现象也很容易得到解释:企业服务和人工智能都是典型的2B行业,有着许多客户拜访和线下交流等场景,张江无论在地理位置还是交通便捷上都更占优,加之IT文化本身就是张江传统印记。因为张江的企业整体都显现出“轻资产”的特点。
从临港的角度而言,应该看到制造业可能的确是它将来更长远的发展方向。在临港的这149家企业中新能源、智能硬件和新工业相关的企业已达13家;而370家张江企业这些企业仅有28家。在电池与储能技术、航空航天和智能家居等领域,临港均具有更多相关企业和更好的先天条件。
03
趋势与展望:临港的潜力在哪里?
通过2021年以降部分融资数据的解读,总体而言临港新片区这一两年来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甚至可算是超预期的。
如果张江把张江比喻成一块小巧CPU芯片,上面集成了大量优质的研发型企业,那么临港则像是一台功能完善的整装机,它的企业囊括从研发,到生产和出口的整套价值创造的能力。
尽管临港距离上海市中心相对偏远,但自从建成洋山深水港,临港地区就成为一个理想的天然自贸区落址地。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极大地吸引企业或项目前来投资建厂。特斯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临港新片区不光提供了低成本工业用地,产品在上海交付可以免除关税,对外出口则节省了运费。2021年特斯拉临港工厂年交付量达到48.41万台,占全年交付量的51.7%,产能超过弗里蒙特工厂成为特斯拉全球出口中心。对于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而言,特斯拉则起到倒逼国产品牌勇于竞争的“鲶鱼效应”。
今年8月20日,上海市政府发布对临港新片区下一步的总体考虑进行了详细阐述。临港新片区将形成智能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集成电路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
截至2021年,临港新片区新能源汽车产值规模突破1400亿元,预计占上海4/5,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50万辆,占全国1/6。截至目前,临港智能新能源汽车企业数量已突破100家,以特斯拉、上汽、宁德时代等龙头企业为引领,一批上下游企业落户,初步覆盖了整车几乎所有门类。
新能源汽车直接带动的下游行业就有智慧城市、自动驾驶和人工智能。商汤科技把临港新片区作为智能汽车研发测试和项目落地的“大本营”。商汤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二期)等26个临港新片区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额超900亿元。就瞄准高速物流场景。以自动驾驶为核心的货运机器人网络为主营业务的嬴彻科技在3个月时间就打造出首款样车嬴彻1号。燎原科技则瞄准智慧城市赛道,在临港建设了八个东数西算节点,还有十个算力中心正在建设当中。临港的地广人稀尤为智慧城市系统提供了便利的测试环节。
而在集成电路领域,“东方芯港”也已集聚了中芯国际、韦尔半导体、积塔半导体等项目落地,初步形成覆盖芯片设计、装备材料、工艺制造、第三代半导体以及封装测试等环节的集成电路全产业链生态体系。其中,中芯国际的临港基地项目从2021年项目启动到拿地动工只用了210天左右时间。
产业链不断完善的背后,是人才的不断涌入。临港新片区提出两年承诺期的方式,对符合一定工作年限并承诺落户后继续在新片区工作两年以上的人才,“居转户”年限由7年缩短为5年。对符合新片区重点产业布局的用人单位的核心人才,“居转户”年限更是由7年缩短为3年。放眼整个上海,临港几乎是最有诚意吸引人才的地区。而在民生最关注的房价方面,由于土地供给充裕,临港新片区核心地段滴水湖的均价在3万元/平方米左右,远低于上海市平均5万元/平方米的水平。
三年来,临港新片区实践探索全面展开,交出了令人振奋的答卷。以“五自由一便利”为核心的政策和制度框架初步搭建,临港新片区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等战略领域集聚了一大批龙头企业。未来临港的广阔前景何时兑现,更多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结语
其实无论是临港新片区,还是张江科学城,都是上海作为国家“硬科技”战略要塞当中的两大重要支柱。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张江已经摸索出了一条科技与产业发展的高速之路。它充分证明了市场力量与政策扶持的共同作用下,优质的高新科创企业自然会雨后春笋般地涌现。而临港坐拥独特的地理位置,港口资源和广袤土地,能够更全面地铺开科研、制造、金融、进出口一整套产业价值链。从两大区域将依照自身定位和各自特点,顺势而为迈出方向齐同但又各具特色的发展步伐。
当然,作为“后生”的临港在“前辈”的经验基础上,或许将来会有更快速的发展。作为观察者,我们乐于看到双方在企业融资数据上有更富冲劲地你追我赶。未来谁才是上海最具活力的高新科创片区,还要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