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080-960 登录  |注册
选址中国 > 资讯 > 政策解读 > 信息量超大!海淀“两区”建设重磅方案出炉!

信息量超大!海淀“两区”建设重磅方案出炉!

2021-01-12 来源:海淀网 作者:唐炜

为深入贯彻落实“两区”建设决策部署,高标准推进政策项目落地见效,海淀区“两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近日正式印发《海淀区“两区”建设工作方案》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海淀组团实施方案》。


《海淀区“两区”建设工作方案》搭建了“4+3+5”的任务目标体系:“4”是指四项重点制度创新政策落地,“3”是指大力推进信息业、医药健康、科技服务三大重点产业,“5”是指自贸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中关村软件园、东升科技园、中关村西区、清华科技园五大科技园区。

《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海淀组团实施方案》系统明确了基本规划情况、未来3年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举措、保障措施等内容,描绘了自贸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海淀组团的前景蓝图。


两项方案立足区情与对标国际并重,科学谋划了未来一个时期海淀区“两区”建设的总体规划布局,为海淀区在“两区”建设中争先创优提供了方向指引和行动指南。


海淀区“两区”建设工作方案
(2020-2021)


“两区”建设是统领性、战略性、长期性的决策部署,是推动首都对外开放新时期再出发的主引擎。为推进“两区”蓝图转化为发展实景、开放风景,海淀区一抓到底推进政策项目双落地,立足目标导向、长短结合、务实管用的原则,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以“两区”建设先手棋下好全区发展一盘棋,与新基建、新场景、新消费、新开放、新服务“五新”建设汇成合力。以科技创新、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金融科技、人才引进、“2+1”三区共建为抓手,先行先试一批科技体制改革政策、产业政策、财税政策、金融政策,招商引资重大项目实现突破。探索建设国际信息产业和数字贸易港,“1+N”引领产业集群发展。强化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先行先试技术转让所得税优惠政策。打造全球创业投资中心,做实做强“海淀创新基金系”。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金融科技创新中心,用科技创新勾勒金融服务新形态。利用外资规模,2020年预计实现55亿美元,2021年达到60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保持平稳增长。2020年出口总额预计实现1065亿元,2021年预计实现1070亿元。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总数达到15家。


二、主要工作任务举措


(一)加快推进四项重点制度创新政策落地


1. 探索建设国际信息产业和数字贸易港。立足中关村软件园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打造数字贸易港和具有技术主导权的数字经济新兴产业集群。积极争取中央授权,运用好RCEP签署的机遇红利,以重点项目和企业案例为切入推进数字贸易港建设。积极对标其他地区先进做法,探索开辟数据跨境传输监管的创新机制,开展跨境数据流动试点,分阶段推动跨境数据流动有序开放。持续跟踪国际主要经济体的前沿研究和实践经验,探索构建接轨国际、适用性强的跨境数据流动规则和监管机制。推动一批物联网、5G、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数字化智能化新基建,搭建一批新兴数字技术的联合研发和生态孵化平台。


2. 强化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探索开展技术转让所得税优惠政策试点。优化“中关村核心区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风险处置资金池”风险分担模式,探索在中关村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相关工作。充分发挥中国(北京)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中国(中关村)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的作用,建立专利快速审查、快速确权和快速维权的协同保护体系。


3. 打造全球创业投资中心。提高科技体制改革成色,积极推进区属研发机构以及驻区高校院所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进一步完善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投融资服务体系,做实做强“海淀创新基金系”,吸引一批有实力、有耐心、国际化的天使投资、股权投资和并购资本,支持依法合规地通过市场化方式设立境内外私募平行基金。在区内试点建设离岸创新创业中心,支持外籍科学家领衔承担政府支持科技项目。优化对科研机构访问国际学术前沿网站的安全保障服务。


4.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金融科技创新中心。发挥中关村科学城创新策源地优势,吸引顶尖机构开展支撑底层关键技术的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研发。拓展金融科技应用场景,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深入开展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监管沙盒),引导测试机构建立健全企业标准体系,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制定,通过标准化手段增强创新成果生命力。全面发展专业服务,引进和培育高端专业服务优势企业,金融科技技术创新与专业服务“并蒂开花”。以建设数字货币试验区和数字金融体系为契机,带动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二)重点推进三大优势产业发展


推进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医药健康产业升维发展,以“制度创新+重点平台项目”提升产业开放生态。


1. 科技服务业。制定完成《中关村科学城创业孵化平台载体分类分级评价和资金支持方案》,通过无偿资助、业务奖励和补助等多种方式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创业基地发展,不断提升中关村科学城创业孵化平台载体聚集创业服务能力。积极落实支持科技创新、重大技术装备进口税收政策。向区内企业提供关键法律服务的律师事务所和知识产权机构参照《中关村科学城北区发展行动计划》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服务企业,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


2. 信息服务业。定期组织编制全区年度公共数据开放计划,搭建落地“海淀区大数据平台”项目。向外资开放国内互联网虚拟专用网业务(外资股比不超过50%)。支持开展5G、车联网、自动驾驶技术应用,进一步提升中关村环保园智能网联示范应用效果。依托“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积极推动开放开源机构、平台发展,鼓励国际知名开源软件代码库和开发工具服务商在区内落地。


3. 医药健康产业。重点发展新药研发、高端医疗器械和智能医疗。开展跨境远程医疗等临床医学研究,区内医疗机构可根据自身技术能力,按照有关规定开展干细胞临床前沿医疗技术研究项目。支持设立国际研究型医院或研发病床,加速医药研发成果孵化转化进程。制定中关村科学城医药健康产业规划和医药健康产业政策,结合人工智能技术以及临床研究优势,重点围绕细胞基因治疗、合成生物学、结构生物学、高端医疗器械、智能医疗服务布局重大产业平台和重点项目;围绕“互联网+医疗”,为互联网医院、智能医院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三)积极建设五大重点园区


探索“重点园区+主导产业+项目带动”开放新模式,五大重点示范园区多点发力齐向推动“云团式”产业链集群开放。


立足海淀产业实际,重点选取两个重点园区作为产业项目落地的集中承载区域。一是自由贸易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以永丰产业基地、翠湖科技园等功能区为主要空间载体,打造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聚区。二是中关村软件园,立足中关村软件园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建设数字贸易港和数字经济新兴产业集群。推动数字证书和电子签名等的国际跨境互认,开展跨境数据流动试点。探索建立以软件实名认证、数据产地标签识别为基础的监管体系。


同时,积极推动其它三个园区联动开放发展:一是中关村东升科技园,打造总部基地、高科技产业研发基地、加速器及企业孵化基地;二是中关村西区,形成以技术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和辐射为核心,以科技金融服务为重点,以高端人才服务、科技中介服务和政府公共服务为支撑的创新要素聚集功能区。三是清华科技园,重点推动区域自主创新、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创业企业孵化。


三、保障措施


(一)建立“两区”统筹的管理体制机制


研究制定“两区”领导小组办公室组成方案,建立“领导小组+办公室+若干协调工作组”工作架构,由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统筹推进“两区”的政策规划、重点项目等工作。开展“两区三平台”干部人才支持计划,为“两区”建设配备专业支持。发挥好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协调机制的作用推动落实。


(二)巩固“一库四机制”和“三单管理”


巩固“一库四机制”做法,强化“三单管理”,梳理各行业世界知名企业名单,强化精准对接招商,争取促成一批项目落地。开展专场招商推介会,围绕自贸试验区产业空间进行招商推介。结合外资大项目机制,分类管理、同步推进,做好项目的“引进-培育-落地”。重点推动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北京微芯区块链与边缘计算研究院、空天产业集聚区“星谷”项目、北京联影、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5G+8K产业生态园、智源未来智能系统平台、区块链算力平台、奇绩创坛创业加速中心建设项目。


(三)人才服务保障提质扩容


统筹推进国际人才公寓、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国际商业等服务配套。深入实施“海英计划(升级版)”,试点人才举荐制。建设(国际)人才会客厅和人才驿站,培育“人才服务专员”。探索为国际人才设立涵盖居留、就业和创业等多种服务的一站式服务窗口。推进区块链等信息化技术手段在人才引进和工作居住证办理等人才服务场景中的应用。在中关村壹号园区试点建立全市首家“人才工作事权下沉试点园”,推动市、区相关人才服务事权下沉。在区内增设定点医院,开展区内医院与国际保险实时结算试点。支持在区内实施境外高端人才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


(四)开展系列宣传推介和专题培训


宣传工作以推进政策和项目双落地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形成“政策宣讲-诉求反馈-解决问题-双向沟通”的闭环工作机制。按月度明确宣传重点节点,高频次开展宣传推介,形成政策明白纸、手册等宣传材料配合发放。引才引智有国际影响力的中介机构和专业人才,全周期推进政策指导、宣传推介和跟踪服务。用好政府“两区”门户网站、微信等新媒体渠道,面向外资外企做好政策发布和宣传解读,主动回应关切。加强政策解读,聘请行业专家,面向商协会、企业、园区开展全方位政策解读,巩固政策成效。开展专题培训,组织全区相关委办局、各街镇、部分国企处级领导干部培训班。


(五)做好配套设施建设


建设自贸试验区标识设施,利用北清路与永丰路交接以西的过街天桥(观光塔)、北清路三角展示屏,设计自贸试验区标识系统。建设展示大厅,利用规划建设的海淀规划展览馆,设置自贸试验区主题展区。建设政务服务大厅,以中关村科学城北区企业服务中心“企业加速驿站”为基础,建设自贸试验区政务服务大厅。


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
科技创新片区海淀组团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国(北京)自由贸易区总体方案》和《深化北京市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工作方案》的决策部署,以更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创新,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科技创新片区海淀组团基本规划情况


(一)规划范围内的土地利用


自贸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海淀组团用地面积21.59平方公里,建筑规模总计约1840万平方米,截至当前已利用用地的建筑规模约533万平方米,未利用用地(含在途项目)建筑规模约 1307万平方米。组团内规划产业用地面积约900公顷,建筑规模约1500万平方米,其中已利用的产业用地面积364公顷,建筑规模约490万平方米;可利用的产业用地约536公顷,建筑规模约1010万平方米。


(二)优势产业


以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为主,并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医药健康、高端装备和智能制造等行业。


1. 翠湖片区。重点发展人工智能、下一代通信网络、智能网联等数字产业,入驻企业数量共计73家,总产值约265亿元。


2. 永丰片区。重点发展集成电路、新材料、创新药及高端医疗器械、空天产业、高端装备和智能制造等产业,入驻企业数量共计472家,总产值约400亿元。


二、未来3年发展目标


以科技创新片区“数字经济试验区、全球创业投资中心、科技体制改革先行示范区”三大基本定位为圆心,以海淀区科技创新、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金融科技、人才引进、“2+1”三区共建五大发展重点为半径,到2023年,先行先试一批科技体制改革政策、产业政策、财税政策、金融政策,招商引资重大项目实现突破。探索建设国际信息产业和数字贸易港,搭起“引进来”和“走出去”对接桥梁,“1+N”引领产业集群发展。用科技创新勾勒金融服务新形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金融科技创新中心。完善人才服务体系,提供“引才聚才育才”全流程保障。充分发挥海淀区“三区”叠加制度优势,探索联动共建机制创新。


(一)科技创新成为海淀发展最亮底色


提高科技体制改革成色,区内重点产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股权分红激励等多向突破,推动技术转让所得税优惠政策落地见效,提升法律服务对技术创新的保障力度。聚焦大信息、大健康、高端装备和智能制造、能源环保及新材料领域取得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推进创制国际标准。培育一批支撑中关村科学城建设的市场化知识产权运营平台,提升创新资源统筹能力和创新服务供给能力。聚焦基础芯片、操作系统、下一代移动通信、人工智能、区块链、医药健康、新材料等领域,着力突破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安全可控的关键底层技术。


(二)数字贸易港建设“1+N”引领产业集群发展


积极争取中央授权,充分运用RCEP签署的机遇红利,以重点项目和企业案例为切入推进数字贸易港建设。积极对标其他地区先进做法,探索开辟数据跨境传输监管的创新机制。开展跨境数据流动试点,分阶段推动跨境数据流动有序开放。持续跟踪国际主要经济体的前沿研究和实践经验,探索构建接轨国际、适用性强的跨境数据流动规则和监管机制。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禀赋,打造跨国合作的5G、工业互联网、空天产业、集成电路、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网络与信息安全等新兴产业集群。推动一批数字化智能化新基建,搭建一批新兴数字技术的联合研发和生态孵化平台,探索一批面向数字贸易的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


(三)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金融科技创新中心


用科技创新勾勒金融服务新形态,为北京金融科技与专业服务创新示范区(简称“金科新区”)核心区建设凝智聚策献力,向建设“国家级金融科技示范区”看齐。发挥中关村科学城创新策源地优势,吸引顶尖机构开展底层关键技术的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拓展金融科技应用场景,加强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防范。深入开展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监管沙盒),引导测试机构建立健全企业标准体系,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制定,通过标准化手段增强创新成果生命力。全面发展专业服务,引进和培育高端专业服务优势企业,金融科技技术创新与专业服务“并蒂开花”。进一步完善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投融资服务体系,做实做强“海淀创新基金系”,吸引一批有实力、有耐心、国际化的天使投资、股权投资和并购资本,支持依法合规地通过市场化方式设立境内外私募平行基金,打造全球创业投资中心。


(四)功能性机构和人才引进推升国际性


双向并重提升国际人才比例,推进境外高端人才个人所得税优惠等高含金量政策落实,发挥中关村论坛和顶级科学家峰会的“虹吸效应”,提升海外归国人才和国际专才的聚集度。人才服务保障内容提质扩容,搭建“引才聚才育才”的全链条服务体系,确保精准具体可操作、抓细落地有实效。引进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化中介机构、跨国公司研发中心等功能性机构,支持驻区高校院所、高科技企业建设国际联合实验室、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海外研发中心、离岸孵化中心等创新体,对依托创新载体引进国际高端人才、优质创业项目等予以专项支持。


(五)探索“2+1”三区联动共建机制创新


海淀作为“三区”叠加的核心区域,率先探索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两区”建设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联动共建机制,形成“经验探索-交流合作-对标迁移”的正反馈环和具有倍增效应的“放大器”。海淀区科技服务业是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关键力量,积极探索有序错位补位发展格局,推动周边地区产业链深度融合、承接技术转移、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明定位深挖潜,探索与周边地区建立资格互认、成本分担、利益共享机制,培育创新创业活力充分涌流、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营商环境和开放生态。力争在要素市场化配置、数字贸易规则、科技创新制度体系、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科技城市空间统筹利用等领域推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


三、主要任务和举措


(一)推动高水平的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


1. 多措并举深化投资领域改革。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完善外商投资促进、项目跟踪服务和投诉工作机制,实施外资大项目招引、落地、投产全流程跟踪服务系统。在法定权限内制定重点产业和领域的投资和产业促进政策,吸引和聚集全球性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和数字跨国企业总部等高端功能性机构在海淀集聚。完善“走出去”综合服务和风险防控体系,推动建设“高科技企业国际化经营综合服务示范区”项目,通过政府引导、第三方参与的方式,为科创企业出海搭建专业化综合服务平台,降低企业国际化经营面临的出口管制、经济制裁、投资审核、隐私保护、海外上市等方面的合规风险,营造与国际接轨的营商环境和发展环境。统筹组织推进本区“两区”投资建设项目,协调落实项目支持政策。


2. 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适度放宽医药研发用小剂量特殊化学制剂的管理,支持在区内建立备货仓库。对符合政策的区内研发机构科研设备进口免税。


3. 积极创新服务贸易管理。对标发达国家地区先进经验,创新监管服务模式,对区内企业、交易单据、人员、资金、商品等进行追溯和监管。


(二)着力推动创新驱动提质增效


4. 优化人才全流程服务体系。结合中关村科学城国际人才社区建设,统筹推进国际人才公寓、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国际商业等服务配套。深入实施“海英计划(升级版)”,试点人才举荐制,为入选人才提供涵盖“个人贡献奖励+创业扶持+创新培育+生活保障”的全方位支持政策。建设(国际)人才会客厅和人才驿站,培育“人才服务专员”,推动人才服务进园区、进楼宇、进企业。整合外籍人士政务服务事项,完善国际人才工作生活指南,探索为国际人才设立涵盖居留、就业和创业等多种服务的一站式服务窗口。推进区块链等信息化技术手段在人才引进和工作居住证办理等人才服务场景中的应用。在中关村壹号园区试点建立全市首家“人才工作事权下沉试点园”,推动市、区相关人才服务事权下沉。在区内增设定点医院,对境外人才发生的医疗费用,开展区内医院与国际保险实时结算试点。支持在区内实施境外高端人才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


5. 强化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探索开展技术转让所得税优惠政策试点。探索建立公允的知识产权评估机制,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分担机制以及质物处置机制。支持北京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建设,探索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工作。积极推进知识产权保险试点,鼓励海淀区企业参与知识产权保险投保工作。支持在中关村开展外国专利代理机构设立常驻代表机构试点工作。充分发挥中国(北京)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中国(中关村)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的作用,建立专利快速审查、快速确权和快速维权的协同保护体系。


6. 营造国际一流创新创业生态。积极推进区属研发机构以及驻区高校院所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探索形成市场化赋权、成果评价、收益分配等制度。鼓励跨国公司将研发中心定址海淀,开展“反向创新”。优化对科研机构访问国际学术前沿网站的安全保障服务。配合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在区内试点探索实施综合用地模式,即在用途、功能不冲突前提下,实现一宗地块具有多种土地用途、建筑复合使用(住宅用途除外),按照不同用途建筑面积计算土地出让金,不得分割转让。探索实行产业链供地,打造战略新兴产业集聚区。在区内试点建设离岸创新创业中心,开展创新要素跨境便利流动试点,支持离岸创新创业。支持外籍科学家领衔承担政府支持科技项目。


(三)全面推进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发展


7. 稳步提升数字贸易国际竞争力。探索接轨国际又符合国情的数字贸易规则,加强跨境数据保护规制合作,促进数字证书和电子签名的国际互认。发挥区内骨干企业和网络社会组织积极性,参与信息技术安全、数据隐私保护、数据跨境流动等重点领域规则制定。探索创制数据确权、数据资产、数据服务等交易标准及数据交易流通的定价、结算、质量认证等服务体系,规范交易行为。探索开展数字贸易统计监测。


8. 鼓励发展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应用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系统规范跨境贸易、法律合规、技术标准的实施,推进区块链在政务服务、金融服务、信用信息、城市管理、公共安全、卫生健康、电商交易等领域的应用。推动全市自主可控底层开源平台建设,积极构建产业生态系统。会同企业共同设计搭建科技应用场景,探索相关机构在可控范围内对新产品、新业务进行测试的监管机制。


9. 探索建设国际信息产业和数字贸易港。立足中关村软件园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建设数字贸易港,积极对标其他地区先进做法,推动数字证书、电子签名等的国际互认,试点数据跨境流动。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在软件实名认证、数据产地标签识别、数据产品进出口等方面先行先试。探索建立以软件实名认证、数据产地标签识别为基础的监管体系。持续跟踪国际主要经济体的前沿研究和实践经验,探索构建接轨国际、适用性强的跨境数据流动规则和监管机制。


(四)高质量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10. 科技服务业。制定完成《中关村科学城创业孵化平台载体分类分级评价和资金支持方案》,通过业务奖励和补助等多种方式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创业基地发展,不断提升中关村科学城创业孵化平台载体聚集创业服务能力。积极落实支持科技创新、重大技术装备进口税收政策。向区内企业提供关键法律服务的律师事务所和知识产权机构参照《中关村科学城北区发展行动计划》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服务企业,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


11. 信息服务业。根据北京市关于公共数据开放的总体要求,定期组织编制全区年度公共数据开放计划,搭建落地“海淀区大数据平台”项目。向外资开放国内互联网虚拟专用网业务(外资股比不超过50%),吸引海外电信运营商在区内设立合资公司,为在京外商投资企业提供国内互联网虚拟专用网业务。支持开展5G、车联网、自动驾驶技术应用,进一步提升中关村环保园智能网联示范应用效果。依托中关村自动驾驶示范区,开展第三方自动驾驶测试、智能汽车基础地图应用等相关试点工作。取消信息服务业务(仅限应用商店)外资股比限制,配合市级部门对接外资企业开展软件即服务技术研发、项目落地与场景应用。支持分级分类推动数据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海淀政务云平台的整体功能架构、运维体系和安全体系,争取落地“海淀区政务云平台建设项目”。依托“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积极推动开放开源机构、平台发展,鼓励国际知名开源软件代码库和开发工具服务商在区内落地,支持开源社区交流平台、代码托管平台和应用服务平台的建设。


12. 医药健康产业。重点发展新药研发、高端医疗器械和智能医疗。开展跨境远程医疗等临床医学研究,区内医疗机构可根据自身技术能力,按照有关规定开展干细胞临床前沿医疗技术研究项目。支持设立国际研究型医院或研发病床,加速医药研发成果孵化转化进程。制定中关村科学城医药健康产业规划和医药健康产业政策,结合人工智能技术以及临床研究优势,重点围绕细胞基因治疗、合成生物学、结构生物学、高端医疗器械、智能医疗服务布局重大产业平台和重点项目;围绕“互联网+医疗”,为互联网医院、智能医院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13. 专业服务业。探索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在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分所。建立过往资历认可机制,探索具有境外职业资格的金融、建筑设计、规划等领域符合条件的专业人才经备案后,可依规办理工作居留证件,并在北京市行政区域内服务,其境外从业经历可视同境内从业经历(金融领域有法律法规考试等特殊要求的,须通过相关考试并符合要求的条件)。充分发挥国际商事争端预防与解决组织平台作用,探索境外知名仲裁机构及争议解决机构经北京市司法行政部门登记并报司法部备案后,在区内设立业务机构,就知识产权、国际商事、投资等领域发生的民商事争议提供仲裁服务,依法支持和保障中外当事人在仲裁前和仲裁中的财产保全、证据保全、行为保全等临时措施的申请和执行。探索在民用和简易低风险工业建筑工程项目中推行建筑设计师负责制,纳入简易低风险审批流程的项目。


14. 教育业。探索引进理工类学科国际教材。探索外商投资举办成人类教育培训机构,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优质项目在海淀落地。


15. 数字文化产业。重点发展游戏电竞、网络视频、数字音乐、网络文学等产业领域。完善和优化数字文化产业支持政策,探索建立数字文化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吸引国际知名数字文化企业在海淀落地,支持区域数字文化企业“走出去”。鼓励开展网络游戏引擎研发等跨境合作。落实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探索文化关键技术和先进应用场景、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推动文化资源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形成一批在数字文化创作、生产、传播等环节的先进应用场景。建设中关村科学城数字文化产业园,畅通网络游戏研发出版绿色通道,打造国家领先的北京市精品游戏研发基地。推进定慧里电竞文化中心、西三旗电竞产业园和音乐产业融合创新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支持游戏引擎、云游戏等应用技术和硬件设备的研发。举办数字文化大会,汇聚游戏创新大会、网络文学+大会、文化科技装备展、数字艺术展和国际电竞赛事,扩大优质数字文化产品供给,繁荣文化消费。


(五)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


16. 打造全球创业投资中心。进一步完善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投融资服务体系,做实做强“海淀创新基金系”,吸引一批有实力、有耐心、国际化的天使投资、股权投资和并购资本,支持依法合规地通过市场化方式设立境内外私募平行基金。进一步强化金融发展空间布局,探索建立特色金融功能区,引导金融要素向科学城北部布局,为“两区”建设提供金融支撑。


17. 扩大金融领域开放。配合人民银行探索开展本外币一体化试点,争取将海淀区企业纳入试点名单。鼓励更多外资银行获得证券投资基金托管资格。鼓励符合条件的中资银行开展跨境金融服务,支持有真实贸易背景的跨境金融服务需求。支持跨国公司通过在境内设立符合条件的投资性公司,依法合规设立财务公司。


18. 推进金融科技深度融合创新。支持金融机构和大型科技企业依法设立金融科技公司。积极推动影响金融科技功能应用的底层技术发展,围绕支付清算、登记托管、征信评级、资产交易、数据管理等环节,支持金融科技重大项目落地,支持借助科技手段提升金融服务水平。聚焦数字金融、数据金融发展机遇,深入开展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监管沙盒),探索建设数字货币试验区。努力占据金融科技技术创新制高点,探索创新大数据在金融领域开放共享、优化大数据共治共享机制、推动多方数据安全等技术落地示范。培育和集聚一批优质金融科技企业和技术人员,丰富实现金融科技场景应用,建立应用场景发布机制,形成业务场景与金融科技相结合的金融科技生态体系。


19. 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探索开展适合科技型企业的个性化融资服务。在依法依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支持区内汽车金融公司开展跨境融资,按照有关规定申请保险兼业代理资格。配合市级监管部门推动区内注册的融资租赁母公司和子公司共享企业外债额度。


(六)探索京津冀协同发展新路径


20. 深化产业链协同发展。创新跨区域产业合作,探索建立海淀区与津冀地区的总部-生产基地、园区共建、整体搬迁等多元化产业对接合作模式。鼓励区内企业与天津、河北自贸试验区企业抱团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多方联建、共享境内外合作园区发展成果。


21. 推动形成统一开放市场。根据市级相关工作要求及北京市京津冀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平台功能和纳入事项,组织落实北京、天津、河北自贸试验区内政务服务区级事项“同事同标”,推进跨区域通办。


(七)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22.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探索建立市场化招商引资奖励机制,有效拓展招商渠道和触达范围。支持开展企业投资项目“区域评估+标准地+告知承诺制+政府配套服务”改革。全面推进“区块链+政务服务”应用,持续增加区块链应用场景,充分发挥区块链技术优势,以企业和个人两个全生命周期服务链条为主线,设计场景式服务,通过技术引领政务服务创新,初步构建全链条、全场景、全时段的海淀政务服务新生态,将智慧政务向改革纵深推进。落实不动产登记机构主体责任,全面实施不动产登记、交易和缴税线上线下“一窗受理、并行办理”,取消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前置环节。


23. 强化多元化法治保障。建立健全诉源治理工作机制,加强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前端及时化解。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努力构建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体系。充分利用现有审判资源,为金融诉讼提供绿色通道。支持国际商事争端预防与解决组织落地运营。


24. 健全开放型经济风险防范体系。推行以信用为基础的分级分类监管制度,推动“海淀区专项资金使用企业信用报告项目”和“海淀区专项资金使用合规度评价项目”落地。聚焦投资、贸易、网络、生物安全、生态环境、文化安全、人员进出、公共道德等重点领域,进一步落实好外商投资安全审查制度,完善反垄断审查、行业管理、用户认证、行为审计等管理措施。坚持底线思维,依托信息技术创新风险研判和风险防控手段,建立联防联控机制。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实施保障


成立由区主要领导挂帅的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两区”的重大规划、重要政策、重点项目及相关工作方案、年度计划的实施,协调解决跨部门重要事项和问题,督促检查有关工作的组织落实情况。开展“两区三平台”人才支持计划专题调研,组建一支具有国际视野的专家团队,成立“两区”建设专家顾问团。加强与国内外高端智库合作,组建“两区”专家咨询委员会,为“两区”建设配备专业支持和咨询保障。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成立由主管区领导牵头负责的招商引资协调工作组,负责统筹协调招商工作,开展推介和招商引资。一是完善“两个库”。围绕科技创新、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数字贸易等产业,统筹市区两级、行业协会、企业等多方投资促进活动资源,梳理完善“重点引资目标企业清单库”、“重点投资推介活动库”,编制重点产业招商地图,合力引进知名目标企业,统筹组织好系列投资促进推介活动。二是用好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投资北京洽谈会、京港洽谈会等投资促进平台,创新开展招商活动。瞄准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精心组织开展多层次、高频率专题招商活动,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与服务,一对一深入洽谈。三是鼓励在法定权限内制定投资和产业促进政策,探索建立市场化招商引资奖励机制。


(三)强化人才支撑


聚焦自贸试验区建设中的人才需求,加快吸引汇聚一流人才。建立健全国际化人才引进、使用和管理的制度体系,以“高精尖”为导向,以中央、市、区重点人才工程为抓手,面向科技创新、数字经济、文化创新、管理创新等领域,着力集聚一批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型企业家、投资家和专业服务人才。聚焦开放型经济重点领域创新和运营人才需求,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等有序稳妥参与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引进。按照分类培养、整体提升的原则,加强国际商务、对外经贸等重点领域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通过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等方式系统开展人才分层分类培训,全面提升人才队伍专业素养与国际化视野。聚焦自贸试验区建设中的国际化需求,延伸拓展自贸试验区与海内外人才联系交流网络,建立与海内外知名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各领域优秀人才的紧密联系,打造首都人才交流合作的全新阵地。


(四)集约高效用地强化空间支撑


创新集约高效利用集体建设用地方式,挖掘释放科技创新片区产业空间,为科技创新片区高品质生产性、生活性服务配套释放产业空间分类采取弹性年期出让、租赁、先租后让等多种供地方式,探索试点产业用地弹性供应机制,针对不同类型高科技企业的生命周期约定产业用地使用权出让年限。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科技研发和产业融合发展的需求,适应产业创新跨界融合发展趋势,建立宽松灵活的产业空间管理机制,鼓励发展产业综合体和产业创新体,研究土地复合混合开发利用等规划引导措施。探索集体土地流转补充科研用地需求,为科技创新企业增资扩产及时提供用地补充。采取财政补助、租金补贴、厂房统租、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和引导旧厂房改造引进科技创新企业和项目。合理安排开发建设时序,严控开发成本,压缩项目开发周期,加快土地释放。


(五)做好经费保障和资金支持


设立自贸试验区产业发展基金,支持发行自贸试验区建设债券。充分发挥PPP牵引作用,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自贸试验区建设。加强项目包装策划,积极争取国家和市级资金支持。一是加快制定相关政策。支持数字经济领域的龙头企业和创新企业拓展融资渠道,打通相关产业链。用好用足相关先行先试政策,研究制定相关新技术新产品示范应用支持措施,积极在重点建设工程项目中应用。二是完善新型研发机构培育机制。试点稳定资助和经费自主使用,建立符合创新规律、以质量绩效为导向、激励与约束并重的财政科研经费投入机制和管理模式。突出创新包容性,鼓励自由探索,支持耐心资本落地,适度支持非共识项目。

编辑: 杨洪波

发布委托

姓 名:
手机号:
立即委托

热门新闻

推荐经纪人

热门楼盘

  • 中海时代广场

    北京石景山区 35000.00  元/㎡
  • 京印国际中心

    北京丰台区 8.00  元/㎡/天
  • 金地中心

    北京朝阳区 550.00  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