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080-960 登录  |注册
选址中国 > 资讯 > 产业地产 > 进军产业园区的最佳时机来了

进军产业园区的最佳时机来了

2022-05-18 来源:明源不动产研究院 作者:章安然

在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推动“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健康发展。


自2020年4月30日发布REITs试点通知,两年以来,公募REITs已经完成了三批合计12只产品的发行,发行规模突破450亿,各大基金公司都摩拳擦掌参与其中。


目前看,不少有志于REITs业务的基金公司迅速设立REITs团队,并和股东方、旗下基金子公司等建立协同工作组,来保障REITs产品运作。


国内目前REITs上市现状如何?平台公司在推进REITs工作时会遇到的一些困难,该如何克服?民营企业能否发行公募REITs在未来REITs会带来哪些机会......


就这些问题,明源不动产研究院黄乐与方升研究总经理、北京亦庄产城研究院副院长在主题为《公募REITs时代下产业园区新机遇》的直播中,展开了深入交流,以下是直播干货梳理。


以承接产业为主的国企

未来走市场化、轻资产

发REITs将成为必选项


REITs是政府给存量行业的政策大礼包,从4月30日试点通知以来,第一批、第二批一共11只公募REITs上市。


国企要响应政府下达的要求,承接产业,原来做的标准园区都是重资产,这对于平台公司来说,从建设到运营,是一个头痛的问题。


以前政府重招商,园区过来之后,黏度不够, 3年免租期满或相关优惠结束之后,人留不下来,空置率高,园区的可持续性会很差,所以目前做园区做重资产,在没有公募REITs之前,资产周转率,回报率都是很低的,从而会拉高资产负债率。


如今发了公募REITs之后,对国企是最大的利好,从基础设施角度看,国企手里的资产大部分都在这一范围内,要积极利用这个政策宏利,抓住这个机会,要从开发思维转成运营思维,从重资产到轻重并举,从不太看重利润到注重回报。


公募REITs和传统的类REITs有很大的差别,使资产通过公开发行的方式上市,意义巨大,特别是平台公司,都是重资产经营,导致大量的资产一直以来通过开发建设累积在手里,又没有好的途径出手。


如今在政府强调对产业管控的前提下,国企的资产不能一直堆在手里,从国家层面来看  ,公募REITs既是在为未来房地产试点,解决长远发展问题,也是为了防范国家系统化的金融风险,去解决政府债,尤其是打造地方国企可持续性的运营模式,形成投融管退的闭环,最终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来倒逼国有平台,真正的去把产业做上来,把资产效益做得更好,成本更低,这样才能为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也为国家金融发展创造一条路径,是一个真正的破局方案。


过去靠重资产赚钱

如今各方都在关注运营


REITs推出以后,能推动重资产建设朝运营方向来运转,从而提高收入,运营能否变成一个标准化的产品呢,比如酒店有了运营的介入,房间费用会有一个很大的提升,国内的五星级酒店一般600块一晚,有了大的品牌方的入驻,就可以达到一千多一晚。


那么,园区能否走这条路呢?运营是一个长期问题 ,到现在为止走到了不得不面对的拐点,产业园区从几十年前就在搞,如今大家还在讨论究竟应该怎么做。


如果是商业地产,则具有标准化的可能性,因为客群相对单一,诉求清晰,但产业园区则很复杂。比如亦庄控股下的园区有很多种,有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等,不同的产业定位,决定了运营不能够完全标准化,如果以办公类型为主,租户就会比较分散,比较综合,难以去做产业内容。


更重要的是,如何去做前期的产业定位,把定位和运营深度结合起来,把园区租金做上去,一方面要满足政府的产业发展要求,同时也能实现自身的回报,是存在一定困难的,包括政府的政策性客户入住影响到整体租金。


还有孵化型园区体量偏低,资金承受能力有限,但是配套也得做,还有的大客户如果出现问题,可能影响到整个园区的可持续运营,都是在实际运营中面临的困境。


园区运营方一直在讲产业定位和运营,但还未达到对产业深刻的理解能力,如何去把握发展方向,理解产业,做成产业链,这都是很考验运营团队的,而招商和运营的团队的能力达不到,也是一直以来的困惑。


常言道:“今天受的罪,都是之前造的孽”,一些园区、企业的条款,改造的需求,定位,招商环节没有按照企业化管理和市场化的运作去做,政府导向较为严重,公募REITsREITs出来之后,可能出现几个变化:


1、市场管的归市场。


2、以统一的国际标准作为园区运营的标准,以资本回报率为准。


3、企业的能力参差不齐,在拿项目时,就要思考背后的运营逻辑,公募REITs出来后的价值不在于贡献那点租金,更重要的是对价值提升和回流发挥作用,目前做的好的园区回报率在5%——8%,要从资本估值的角度来看待园区的价值。


公募REITs最大的好处就是把运营的价值和能力用同一个尺度去衡量,比如净运营收入,在相同地段、相同业态的前提下能否比别人高,就很考验运营的能力,做高收入,做低成本。


总而言之,公募REITs对运营的意义有两点:1、倒逼我们从资本的视角,来重新定义运营团队的价值;2、把运营的能力标准化,甚至落入具体的指标。


做产业园区,要有自己的核心能力和细分产业的门槛,而不是包打天下。在这些领域内设立自己的门槛,实际上对领域内的园区的估值就会拥有主导权,认为国企什么都能做,本身就是误区。


资产管理已经有一套成熟的逻辑,但产业运营则是千差万别,它离不开政府,运营方在政府的主导下,要去做更加具体的划分,否则形成不了真正的产业生态,缺乏关联性,依然只是零散的园区,到后期很难产生增值的空间,最终还是一个平均化的租金水平。


一个好的产业园,是有产业生态的,园区内的企业能够互相激发,像一个系统能够转起来。


公募REITs不仅仅是

一个融资工具,更是战略性决策


产业园区做得好的企业,比如越秀、招商蛇口华润置地、北京中关村、深圳湾科技。做产业园区,资源很重要,如果没有资源,很难做起来,比如深圳南山集团旗下的宝湾物流,就依靠本身的产业资源优势,做的不错。


那么,公募REITs的溢价率为何这么高,买的是它的运营能力,还是产业发展能力?


首要要明确这三点:1、当前资本市场对于公募REITs的价格不够理性,过于热情,市面上缺乏优质股票,导致资本市场将目光投向公募REITs;2、产业类的公募REITs更具投资价值;3、资本运作能力。


全球40多个国家发行了REITs,实际上它还是一个比较新的事物,尤其在我国,还处于不断地成熟之中。REITs最被看重的是其底层资产,比如位于北京中关村的核心资产,资本市场肯定是看好的,至于是否溢价,则存在一定的偶然性,从年报来看,表现还算不错,后期的运作则受宏观经济的影响,包括各地的疫情,都会对资产产生影响。


不少企业在发完REITs之后,被集团认为有资产流失嫌疑,但企业自身认为价值很大。不同视角对REITs的看法是完全不同的。


国资的认定有一个严格的流程,在估值的时候,不同的评估机构有不同的估值方法,对于REITs来说,则是相对市场化的方式,比如说走银行的抵押贷款,可能比走公募的认定还要高。


资产估值是高好还是低好?实话说,当资产不参与流通时,估值越高越好,有些企业在国外发行,会发现折价很厉害,涉及到市场比较法和收益法。此外,还有资产控制的问题,无论怎么贬值,只要不卖,就不会流失,而做完公募REITs后,资产都出去了,不在自己手上,这种想法是不对的。


美国的公募REITs是“550”政策,前50%的大股东全是分散的,我们目前要求资产持有者拥有20%——25%的股权,那么实际上运营权和控制权还是在企业这里,相当于出让了80%的股权。


此外,目前国企的基础设施和产业运营的收益不高,根本发不了公募REITs,而收益很高的,比如高速公路,则不想发,毕竟放在手里是金饭碗。因此,企业内部发行公募REITs,要刷新认知。


国企、国资委甚至地方政府,在发行REITs时会遇到一些困境,甲方为什么会选择REITs呢?在公募REITs推行之前,国内有很多的探索。


比如ABS,但解决的资金相对比较少,主要涉及重资产。CMBS可以打包资产进行上市,但它是债权形式,能加杠杆,不能出表,无法解决负债率过高的问题。类REITs对投资人有特定的要求,门槛比较高。


公募REITs则结合了各种优点,目前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能够实现资产上市,降低负债率,能够出表,形成投融管退,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资产,对平台公司及重资产公司是很大的助力。


我们不能把公募REITs简单地理解为一个融资工具,而是对企业发展而言,是一个战略性的决策。表内资产融资是有上限的,评估机构对风险资产的定义和定价不一样,以前是“负债前行”,现在在国内大循环下,企业要承接那么多活儿,钱从哪里来,光靠以前的融资方式是行不通的。


首先要盘活大量资产,公募REITs未来将会把民间资产汇集起来,而不是目前的以机构为主,对于公司来说,会倒逼做前端投资的研判能力,而不是政府说什么就做什么,缺乏市场思维,还会倒逼考核、绩效等能力,与资本市场同频。


再就是对资产的管理能力,能否提升收益,还有能否形成一个平台,去整合各类生态,拓展轻资产,开辟一条新的业务线路,不再是纯做重资产。


政策是明朗的

产业园区要服务于地方产业


从国家政策来说是很明朗的,即坚定地支持公募REITs的大发展,比如税收优惠的政策,第一批REITs出来时就没有,现在优惠政策也有了,REITs也成为了地方政府很重要的一个考核指标,要求国企去努力践行公募REITs的工作,加速发行。


在实操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收益率能否达到预期,现在首发的这些资产都是很优质的,成熟运营了3——7年的核心区域的核心资产,并不是所有的资产都能够达到发行的标准。


像招商蛇口、张江这些本身就有基础,已经成为了一个独立的项目公司,直接拿来发就行,而像亦庄等其他的运营商,就会遇到更多的挑战,有很多手续需要推进。在盘点资产时,会发现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文件是否支撑整个规划,法拍过来的项目手续是否完整。


在未来做新的项目时,把资产以独立项目公司的形式来打包运作,不要再全部放在集团资产下面,把权属关系做得更加清晰,在做准备工作时就会做一些面向未来发行公募REITs的设计,比如产业、资产管理等,更有利于后期工作的开展。


此外,现在政策是应发多发,应发尽发,但在选择项目标的时,会碰到很多困难,做一个新的园区之前,就要想着未来如何退出,要学会以退为进,以终为首,是打算长期持有,还是做物业经营性抵押贷款,或者ABS以及公募REITs,对前期拿证、股权、甚至记账模式要求都不一样,需要资本和税的视角做前期支撑。


目前,公募REITs主要还是国企在做,因为前者的初衷是为了给国资企业做降债减负,当然,也有民企在做这件事,比如普洛斯,关键在于专业水平和运营能力能跟得上,当市场红利褪去,拼的就是管理宏利。


民企做公募REITs,要与政府充分沟通。比如未来募集资金的投向,项目要干净,能够达到发行公募REITs的要求和条件,再就是募集回来的资金要投到什么项目上去,是否继续服务于本地产业发展,这是政府特别关注的,政府不希望把公募REITs变成一个变现的渠道,把钱装在口袋里。


未来做产业园区必备的五层能力


存量人的资产管理能力是底层能力。拿产业园区做公募REITs来说,其一共有五层能力。


第一层,资本维度的能力,涉及投资者关系管理、监管沟通、上市披露。这些能力是国内做园区比较缺乏的。做运营和做资本,是两类人。这一层能力包括股东管理、流动性管理、市值管理、信息披露,优秀的企业都需要这种复合型人才。


第二层,是做战略管理和物业组合的能力,也是我们常说的资产配置的能力,比如公司未来发展的长期战略规划,新项目的投融资决策能力,物业处置,何时买何时卖,能否打通前端的投资、开发、建设、工程和运营。


国内平台公司的现状是,虽然要做公募REITs,实际上是原来做运营、物业管理的那帮人,对前端拿地、投融资、工程建设没有任何话语权,上升不到资产管理的逻辑高度,海外很多做资产管理的,处于企业顶层架构,下面的投资拿地都是它的乙方,定位是不同的,国内的企业,比如招商蛇口这类资管转型的,这部分能力已经在逐步提高。


第三层,资产管理的能力,比如复星集团,他们会去做资本管理、资金管理,这里面有股本、负债、现金管理偏资本类的配置。


第四层,是运营能力,就拿公募REITs举例,最终的考核大头都是被基金承担了,但是基金是很难承受这种风险的,比如高速公路的基金管理,基金不懂高速公路,也不懂园区。


第五层,是底层精细化管理的能力,在海外,物业和运营是被细分的,比如物业的日常设施管理中,我们可能会忽视的机电改造,涉及到能耗、成本,海外的资产管理商都会把控物业管理,大量的运营成本会影响物业的资产价值。


产业园区、公募REITs和资本市场是息息相关的,为什么现在资本看好物业赛道呢,因为物业也离不开数字化的帮助,数字化对于园区来说,无论是未来去资本市场上市,还是对内的管控,也非常重要,还有投资管理能否做科学预算,开发建设能否控制成本,运营服务、现金流等等,数字化能够发挥很大的价值,而明源在这一块则非常擅长,与华为一起给深圳湾科技做的智慧园区,把它的生态构建和运营能力都做了起来。


结语


2022年REITs站上了更大的风口,未来会朝更纵深的方向推进,公募REITs是一小步,但资产盘活是一大步。同时,REITs规则体系逐步完善,配套细则基本覆盖业务全流程,扩募规则即将落地。可以说,这一万亿级市场正在被打开。

编辑: 杨洪波

发布委托

姓 名:
手机号:
立即委托

热门新闻

推荐经纪人

热门楼盘

  • 中海时代广场

    北京石景山区 35000.00  元/㎡
  • 京印国际中心

    北京丰台区 8.00  元/㎡/天
  • 金地中心

    北京朝阳区 550.00  元/㎡/月